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时间:2015-11-16 09:09:48|来源:澎湃新闻|点击量:18649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这几天的艺术新闻有一篇名为《英国首次发现圆明园被烧毁前照片》的文章被大量转载讨论,声称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以20万英镑上拍的一张照片,由英国战地摄影师费利斯·比托于1860年北京被攻陷前拍摄,是圆明园被毁前难得一见的存照,不过立马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的公众号”数字圆明园”就摆出大量图片和事实证明,这张照片不仅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发表,最重要的是,照片上并不是圆明园。

为什么说这张照片是圆明园的冒牌货?它拍摄的究竟又是哪里呢?

照片的作者,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在照片底部,一行清晰的英文是摄影师留下的手迹。

这行字的中文意思是:皇帝夏宫——圆明园,北京城郊,摄于1860年10月。按照作者的标注,它的拍摄时间,恰好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烧圆明园之前,如果所记属实,这张照片的价值毋庸置疑。

然而,可惜的是,尽管白纸黑字,但这张照片拍摄的还真就不是圆明园。

下面这座建筑,不知大家看着是否眼熟?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它是颐和园六座城关之一——昆明湖东堤北端的文昌阁,跟费利斯?比托拍摄的那座城关是不是很像?没错,比托拍摄的其实并非圆明园,而是现在颐和园这座文昌阁。

不过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心存疑问:不对啊,明明不一样,老照片里的城关可要高出一层呢。三层变两层,这是怎么回事呢?作为英军随军摄影师的费利斯?比托,又为何会“颐和园、圆明园傻傻分不清楚”呢?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从“颐和园”的身世说起。

摄影师为何闹乌龙?

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惨遭侵略者焚毁,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但其实,那次灾难中受到破坏的远不止圆明园。据时任京官的鲍源深在其《补竹轩诗文稿》中所述:“九月(农历)初,夷人焚五园三山,圆明园内外胜景,悉成煨烬矣。”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习称的“三山五园”——静宜园(即香山)、静明园(即玉泉山)、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即万寿山)都遭到焚毁——如今的颐和园,也是劫后重生,原貌难寻。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三山五园”的相对位置。“香山”与“静宜园”、“玉泉山”与“静明园”、“万寿山”与“颐和园(清漪园)”,其实都是指同一园林。所以,“三山五园”实际上是五座皇家园林。

确切的说,彼时尚无“颐和园”,被焚毁的是它的前身“清漪园”。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于1750年至1764年,花费15年时间,为筹备其母孝圣宪太后的六十寿辰而修建的园林;清漪园近邻圆明园,其规模又难与鼎盛时期的圆明园相比,人们有时不免误以为清漪园是圆明园的附园。这可能也是费利斯?比托混淆了两园的原因所在:他或是将相距甚近的两座园林搞反,或是误将二者看成一体含混标注,都在情理之中。

比托的照片记录的虽不是“被毁前的圆明园”,但“被毁前的清漪园”影像同样弥足珍贵。1860年的火劫中,清漪园也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只是不像圆明园那般惨烈罢了,影像中的文昌阁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遭到破坏的清漪园智慧海及众香界。直到光绪时期,清漪园才以“颐和园”这个新身份焕然重生。

那么,照片中的文昌阁为何由三层变成了两层呢?这就要说到大家熟悉的“慈禧修园子”了。海淀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被毁后,1873年至1874年,同治皇帝一度想要重修圆明园,但终因财政拮据而不了了之。1875年同治去世,光绪帝即位,慈禧太后大权在握,选择修复受损相对更小的清漪园。1888年3月,清漪园终于宣告重生,并由光绪正式更名为“颐和园”。“颐和园”不完全等同于以前的“清漪园”,尤其是不少建筑景观由于经费紧张,有所简化,文昌阁便是因此才减了一层。

老照片里的圆明园中式建筑到底长啥样?

圆明园遭火劫时,摄影技术刚刚随英法远征军来到中国。19世纪70年代起,不少外国人进入圆明园进行拍摄。现在,已有大量的圆明园老照片公布;但我们所见的,几乎全是砖石建造、火烧损坏较小、至今遗迹尚存的西洋楼景区照片。园内中式建筑虽受灾难性破坏,但至少在同治重修时,尚存十余处景区未毁。然而中式景观的彼时旧照却是难得一见。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这两张老照片,上面一张是德国人奥尔末1873年拍摄的大水法,下面一张是英国人查尔德1877年拍摄的谐奇趣。圆明园的多批老照片被陆续公布,但拍摄对象集中于西洋楼景区,中式景观的老照片十分罕见。

难得在旧照片中发现圆明园中式景区的老照片,却被证明取材于颐和园,想来不免令人失望。不过下面这组收藏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据推断应拍摄于1879年左右的老照片可才是货真价实的圆明园中式建筑老照片。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此景为廓然大公(双鹤斋)的规月桥,为该区八景之一。乾隆帝曾御制《规月桥》诗赞曰:“拖如玉带曲如钩,上置行廊又似舟。仙术何须倩法善?往来常作广寒游。”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上面两张老照片,同样取景于廓然大公景区。廓然大公初名深柳读书堂,早在康熙末期便已建成,乾隆年间列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圆明园照片怎么就变成了颐和园呢?

这座四方重檐亭为“平湖秋月”景区的两峰插云亭,此亭为园内重阳登高之处。同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恰东临廓然大公,两个景区的照片,很可能是摄影师一路边走边拍而得。但这组老照片底部的英文却标注为“万寿山”(颐和园):真正拍摄圆明园旧景的照片,反而被老外标注在了颐和园(清漪园)。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25297-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武帅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曹雪芹诞辰300年不消停:据"考证""红楼"有65作者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