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一曲《闹元宵》,带你走进中州筝派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9-02-18 09:28:00|来源:大河网|点击量:53053

 

一曲《闹元宵》,带你走进中州筝派的前世今生

一曲《闹元宵》,带你走进中州筝派的前世今生

曹桂芬演奏《闹元宵》本版图片均由记者许俊文摄影

一曲《闹元宵》,带你走进中州筝派的前世今生

一曲《闹元宵》,带你走进中州筝派的前世今生

一曲《闹元宵》,带你走进中州筝派的前世今生

【人物名片】

曹桂芬,1938年生,古筝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筝艺术(中州筝派)代表性传承人。

口述人:曹桂芬

采访整理: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李晓星

正月十五闹元宵。不管是舞狮、划旱船、踩高跷的社火表演,还是赏花灯、放焰火、猜灯谜等民俗活动,河南人欢度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都被古筝名曲《闹元宵》描绘进去,成为传世经典。

《闹元宵》由中州筝派(又称“河南筝派”)一代宗师曹东扶先生创作,至今已经诞生半个多世纪。1956年的元宵节,曹东扶置身于河南南阳人民欢庆节日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气氛之中,内心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遂创作了这一名曲《闹元宵》,成为中州筝派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乐曲以双手和弦模仿锣鼓声,汇聚了豫剧、曲剧、越调等河南地方戏曲素材,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据说在曹东扶临终前四天,还支撑着身体在病床上弹奏这个曲子。1999年,央视《百年经典》节目对这首筝曲进行了专题报道。

当曹东扶创作出这首筝曲时,女儿曹桂芬18岁,刚刚成人,她听父亲说过,这首曲子是想表达出一种对新社会新气象的激动之情,曲子刚出来就迅速流传开来,成为热门筝曲。

时光荏苒,如今曹桂芬已步入耄耋之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筝艺术(中州筝派)代表性传承人,她平静地生活在郑州经五路附近一处老旧小区里,偶有慕名而来登门拜访的古筝爱好者,她总会抱出用了几十年的古筝,弹上一曲,对求学者的请教有问必答。

元宵节前夕,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独家专访了曹东扶女儿、著名古筝表演艺术家曹桂芬。通过她的口述,让我们了解中州筝派的发展历程,在以《闹元宵》等为代表的中州筝曲中感受欢喜元宵节。

◆人演筝,而不是筝演人

1938年6月,我出生在南阳邓县(今邓州)曹营村。父亲曹东扶是河南筝派著名的演奏家,从我记事起,父亲吃罢饭就到茶馆里去玩乐器。而来家做客的不管认识与否,只要是拿着乐器的,都成了父亲的朋友。因为兄弟中排行居二,艺友们常喊父亲“二哥”。

那时的南阳茶馆里,以曲会友,大家都是以兄弟相称,每天在茶馆里聚会唱大调曲子。一般是琵琶、三弦、筝组成一个小乐队,为唱大调曲子的人伴奏,唱的人敲打着板子打节奏。有人唱的时候就伴奏,没人唱的间歇,就来段板头曲,有齐奏,偶尔也有乐器独奏。你方唱罢我登场。

父亲幼时就跟着爷爷曹清怀学艺,爷爷会唱大调曲子,擅长扬琴、坠胡演奏,常走村串乡,卖唱糊口。到20岁时,父亲已经学会了不少大调曲子、河南坠子唱段,掌握了坠胡、扬琴、三弦、琵琶、古筝等乐器演奏技法。父亲唱功丰厚、嗓音洪亮、吐字讲究,字、声、情、腔的功底扎实,还被誉为“曲子状元”。

我七八岁时,父亲就成天带着我在茶馆里玩,受这个熏陶,我慢慢会唱不少曲子。会唱曲了,对古筝的旋律也熟悉了,父亲教了我指法,便渐渐会弹了。

父亲很严厉,但我喜欢父亲教我弹筝,他总能让我学得快还爱学。小时候不会简谱,都是父亲弹两三句我就跟着弹,父亲弹得好听,我喜欢听所以学得也快。父亲强调要集中精力,不开小差,小时候别家大人带孩子看戏会买点小吃带着,他从不会,还常对别人说:“我家小妮来看戏,就是来专注看戏的!”

父亲常说“人演筝,而不是筝演人”,平时练筝一定要带着思想感情和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做到练功心不散,演奏心不乱,发于内而形于外,以内引外,以外促内,内外双练。

大调曲子与中州筝派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上世纪30年代,父亲曹东扶联络各路能手,对大调曲子的曲牌、唱腔、音乐伴奏等进一步加工创新,使曲调更为清新典雅。同时,还挖掘整理板头曲,根据老艺人口传下来的简单旋律及残缺不全的工尺谱,经过反复试奏、推敲修改,使一大批板头曲由大调曲子的前奏曲中脱颖而出,成为结构完整、旋律动听的器乐独奏曲,如《高山流水》《打雁》《闺中怨》《和番》《落院》等。

1953年,应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之邀,父亲一行五人,赴北京进行大调曲子的录音工作。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在此基础上,编辑《河南曲子板头曲选》一书。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震亚对父亲的评价是:“东扶先生弹筝妙趣横生,唱曲神形兼备,乐艺已臻化境,堪称一代宗师。”

算下来,父亲一生创作、改编、加工的筝曲有100首左右。1954年之后,父亲曹东扶先后在开封师专、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大批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如李婉芬、史兆元、王莉、何宝泉、焦金海等。

我少年就进入邓县一个烟厂里包香烟,贴补家用。后来烟厂倒闭,生活无着,在开封任教的父亲就把我介绍到民众曲剧社当学员,后来先后在开封市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任古筝演奏员。

年轻时,没有琴房,只能到处找地方练琴。最初在剧团时,我每天凌晨就起来,为不影响别人休息,就远远地躲在后院练琴,从天不明练到天亮,琴上都是满满一层霜,手指头冻得僵硬。

日常空闲时,就在大通铺上,两边用两床被子撑着古筝练琴。卖戏票的票房平时没人,是一个三角房,只能坐下一个人,我经常躲在里边练琴,有一次开电门时被电打了,当场后仰磕破了头。

有人问我弹古筝最难的是啥,我说是坚持,不怕吃苦。我父亲60多岁还坚持每天练琴几个小时。我现在依然坚持每天练个把钟头,手上的功夫要保持住,否则就丢了。

◆手下有功夫,唱中有味道

父亲是在1970年11月病故的。我和姐姐见到病危的父亲时,他有些遗憾地说:“我已把你们姐妹培养成人,这方面没有遗憾。只是我一生中用百分之七十的精力研究唱功,百分之三十的精力用来研究器乐,没想到在器乐上结了果,而在唱功方面却没有……”

“以歌唱取胜”是中州筝派的特色,手指在弦上歌唱一样,所以说它优美、动听。特点是既有高亢豪放、厚重宽广的阳刚之美,又有细腻缠绵、质朴典雅的阴柔之秀,体现出中州古韵遗风和中原民族的风范。父亲常提醒我,弹筝要大气,要有大家风气,不要小家子气。

在一个地域,语言影响戏曲,戏曲影响音乐。中州筝派带有强烈的地方语言特征,表现出来的音乐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弹着带劲,听着过瘾。河南弹筝的前辈,除了父亲曹东扶,我熟悉的还有王省武、任清芝,王老师的风格简约文气,任老师的风格火热泼辣。

中州筝曲大部分来自板头曲,还有一部分来自河南戏曲及河南曲艺。关于中州古筝与河南戏曲的关系,我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些筝曲是根据河南戏剧创作、改编的,如《落院》乐曲的内容,取材于戏曲故事《二度梅》;根据河南戏曲曲牌和优秀戏曲唱段,将其加工为筝曲,如《河南曲牌联奏》是以河南曲剧中旋律优美的曲牌《慢垛》《阳调》《剪剪花》《莲花落》为素材,配合“密摇”“揉音”“滑音”等技巧,使数首精炼短小曲牌巧妙地融合一体;根据河南戏剧名家名段,同时适合古筝表演的,从中挑选短而精的节目,既可作筝曲演奏,也可用古筝自弹自唱,如河南曲剧《上公堂》《骂陈奎》,河南豫剧《恨法海》《但愿得二爹娘长寿百年》《樵楼上打四梆》等;根据河南戏剧广为流传的音乐曲牌、曲艺曲牌和民间流行的民歌、小调、舞蹈音乐等,选择适合古筝表演的,如《双叠翠》原系河南大调曲子的一个曲牌,经父亲改编后,节奏明快,以浪漫的手段,表达人物狂欢的心情,同时还采用了加花变奏,使曲调更加活泼跳跃,河南韵味更浓。

我弹古筝,手在弹,心里在唱。心里不唱,弹出来的就没有韵味,尤其是没有地方韵味。从唱词中来的乐曲,知道内容更容易出感情。如果不知道弹的是啥,就不知道怎样融入感情。过去都是弹唱结合,手下有功夫,唱中有味道,心灵手巧,融会贯通。现在变成了只会弹不会唱。

现在绝大部分古筝,用的是尼龙钢丝弦,演奏者用玳瑁、牛角等做的义甲,内戴在指肚上。我们所用的筝弦是裸钢丝弦,灵敏度极高,音频高,音色亮,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筝曲的细微变化和特有的音色韵味;在指甲上外戴金属义甲,弹奏起来比较自如灵活,这个是独有的。金属义甲碰击金属琴弦,在音色上更加铿锵明亮,风格上更加粗犷豪放,能够更好地保留传统古筝艺术的音色、韵味。

筝在古代是丝弦,而钢丝弦声音更亮。现代的很多古筝用的是尼龙钢丝弦,韵味出不来,钢丝弦余音能出来两三个音,尼龙弦两个音就没了。小时候,没地方买钢丝,父亲找来废旧的电话线,把里边钢丝抽出来安在古筝上。

◆中州筝派享誉海内外

1963年,25岁的我受邀参加了中国音乐协会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独唱独奏会”,成功演奏了《落院》《上楼》《曲牌联奏》筝曲三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录了音,并灌录了唱片发行海内外。

由于信息闭塞,直到几十年后的上世纪80年代,几位香港音乐人通过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宝泉联系上我,我才知道,河南筝曲在海外广受欢迎,我弹的《落院》筝曲,还被香港电影《屈原》采用作为背景乐。1989年9月,我应香港雨果公司邀请录制河南筝曲21首,以“高山流水”为名发行。1990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南北四大派古筝会演”独奏音乐会,我作为河南筝派艺术代表应邀参加。我演奏的是《大起板》,结束后掌声将近一分钟,观众们拥上舞台请教合影,当地媒体用“炉火纯青”来形容我的演奏。

在这次活动中,我和潮州筝派林毛根、客家筝派饶宁新、山东筝派韩庭贵相识,现在健在的只剩下比我小一岁的饶宁新。四大派各有特点,潮州派细腻如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客家派是从中原迁移到广东,既有南方风格又有北方的根,细腻中带有北方的浑厚之风,山东的风格是更为活泼,也有深沉粗犷。同样的筝曲《高山流水》,河南的风格就粗犷奔放,南方的比较文雅。关于河南筝曲《高山流水》,父亲留下来有几句诗:“泉水出流,潺潺声响,崖头砥石,渐入河江。”

各个流派的老师亦师亦友,经常在一起讨论,都注重古筝的味道,希望把传统风格保留下来。大家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个人心灵美,心灵干净纯粹,你弹出来的音乐才会好听”。

1994年3月,在台湾举行的“古筝与竖琴之夜”音乐会,我应邀参加。在台湾素有“筝乐之父”之称的梁在平先生,当时虽已84岁高龄,仍连看两场演出,并赋诗相赠:“河南筝师曹东扶,大名久仰无缘会。幸有哲嗣曹桂芬,来台献奏高艺随。逸响清雅功夫隽,中州古调真精粹。为人和蔼技术纯,豫派幸选好传人。”

我印象深的一个台湾媒体评价是“左手身手不凡”。中州筝派的美、韵味在左手的运用表现上,要靠它出来高音、低音、颤音。

父亲有一首《弹筝诗》:“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推揉按颤自悠然。”我琢磨出了用腕子带动拇指摇,又添加了自己的体会:“名小扎桩手腕弓,倒剔正打更轻松。结合左手揉按滑,大指密摇持久性。”

我还总结出了一个古筝口诀:快而不乱,慢而不散;强如霹雷闪电,弱如细抽丝线;快功练流利、清脆,慢功练音色、韵味。希望对大家练习古筝有用。

◆追赶现代也追不上,我得守住传统风格

中州筝派讲究“神不到,曲不妙”“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曲是筝中出,却是心之声”。现在的古筝爱好者,学习的多是现代派,双手都在右边弹,技法更复杂,技术很热闹,很快很流利,但是韵味和感情,还没听出来就完了。

有一场演奏会上,年轻的演奏者你快我比你还快,我问一位研究古筝理论的学者的感受,他说,没感觉,没印象。像这样的筝,听三个人演奏以后你还想听吗?他说,不想听了。一位做乐器的老师傅开玩笑地说,古筝干脆从中间锯掉吧,只要右边一半。虽然是玩笑的话,但是一种提醒,不能把韵味丢了。

对于古筝艺术的发展,父亲说过一个观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我觉得,古筝需要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改革发展,推陈出新,有些遗憾的是缺乏像传统古筝艺术文化那样旗帜鲜明的流派风格。

现在古筝风格几乎是一样的,古筝讲究右手是音,左手是韵,现在发展的全是音,没有韵,失去了筝的特点,是很可惜的。这就像在普及普通话的今天,也要更好地保护各地方言的重要性。我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发展,将中州筝曲演奏风格的密摇、揉音、韵味、滑音等糅合在一起,创作了《曲牌联奏》等。但最大的贡献就是坚守、保留了河南地方传统筝曲文化那独有的一份原汁原味。

2018年12月,为纪念父亲诞辰120周年,我和几个弟子弹奏了一首中州筝曲《高山流水》,传到网上有上万人听,很多人觉得很新鲜。传统需要传承,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对我来说,追赶现代也追不上,我得守住传统风格,继承老前辈留下来的好的东西。

2003年,我受邀在台湾的大学里讲过一个月的古筝课。前几天,台湾的几个大学的古筝老师先后给我打电话,说当年就听过我讲课受益很多,邀请我再来教教他们的学生。我说,我年龄大了,折腾不起了呀。我得好好地保护身体,我身体好了,才能把中州筝派好好传下去。让我欣慰的是,儿子曹勃、孙子曹宇轩都跟我习筝,手型、手法、韵味都深得中州筝派的精髓。

我的座右铭是“两袖清风,一把古筝”。河南坠子大师赵峥曾对我说,“你像你父亲”。这是最让我自豪的评价。父亲为人好,对朋友不分高低贵贱,学艺的都管吃管住,时代不一样,但我要学习他的精神。

我年龄大了,对一些远途的讲学邀请往往有心无力,不过经常有学生来找我请教,我要尽尽义务。郑州有一些古筝发烧友常邀请我去弹筝,不管是几个人还是几十个人,只要真心喜爱古筝,我都会用心给大家弹,别人喜欢听我就很满足。

这两年,我遇到了音乐上的知音、中州筝的爱好者刘战杰。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遭遇变故,先是父亲因病不幸离世,之后妻子和女儿因煤气中毒离开人世,亲人的相继离开,他心中苦痛无人诉说,不止一次有过离开人世的想法。

他说每次听到我的筝曲,总能平静下来,在他人生最痛苦的时候,帮助他慢慢走了出来。听我弹的筝曲,像是在用指尖的音符跟他聊天,在安慰他,教他坚强。他找到我说这一番话的时候,我当时就流泪了。音乐是有灵魂,有生命力的。我弹一辈子筝,能对人有这样的帮助太值得了。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230819-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平筠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河南龙狮喜贺岁 春节文化风靡意大利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