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学校思政课>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确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时间:2016-09-27 10:30:05|来源:网络|点击量:21000

确山县委党校项目组

(项目负责人:确山县委党校  张冬梅;成  员:张佩琳 孔  丽 赵墨秋)

摘  要: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仍然存在学习较差、性格缺陷、缺乏亲情、心理障碍、行为偏差、价值扭曲、安全隐患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仍存在矛盾;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充分协调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政策体制上,以积极改革相关制度为根本,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在教育体系上,以加强关注度为重点,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在家庭教育上,以倾注更多关心为依托,努力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在社会职能上,以大力宣传为辅助,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确山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目前,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4.6万人,不在父母身边的农村“留守儿童”8000多人,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依然突出并将在一定时期内现实存在。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级部门和组织采取不少措施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事实上,很多工作只是短期行为,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长效机制坚持下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一问题不妥善解决,目前和今后仍将是制约我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

一、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为了确保本次调查的针对性和典型性,我们本文中论述的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5岁之间,不包括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父亲或母亲一方陪同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依照该标准界定,截至2015年7月,确山县留守儿童总人数为8585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12%。为了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家教育问题,全县已开办寄宿制学校19所,设立亲情电话1389个,开展留守儿童之家195个,参与帮扶留守儿童的教师1997人。本次调查共涉及全县73个学校(其中初中6个,小学67个),留守儿童人数2232人(其中初中生558人,小学生1674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26%。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仍然庞大,总体比例偏高,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还是前途都仍然值得我们不断关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都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永不过时的课题。儿童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极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偏差性的问题。虽然国家在近些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加强文化与心理的教育与引导力度、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等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留守儿童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无论是新出现的还是已有的,均亟待解决。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必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而对中国农村日后的发展也必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已经解决。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问题、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较差

以对确山县一初中等6所中学的抽样调查为例,根据班主任提供的信息和最近三次大型考试成绩表分析,留守儿童的辍学率约为3.5%,在校留守儿童中42%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8%成绩比较优秀,能占到班级前20%。从调查情况来看,一方面,外出打工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就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没有,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化水平低甚至文盲比例较高,很多基本没有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的能力,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调查显示,75%的祖辈监护人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只管他们吃穿住用等生活问题,19%的监护人表示期中或期末时会问及孩子考试成绩,只有6%的监护人肯定自己比较注重孩子学习。“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这些祖辈监护人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二)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生活艰苦,收入微薄,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留守孩子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得少又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近一半孩子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导致成绩直线下降。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三)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据问卷反馈,17%的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一年以上时间才回一次家,42%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才回一次家,29%的父母半年回家一次,只有12%的父母由于就近打工,平均一个月能回家一次。而平时的亲情教育,只能依靠不多的电话联系,使很多留守儿童在与祖父母或其它临时监护人产生矛盾时,选择自己闷不吭声,遇到困难一般也都是自己独自面对,时间一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导致不少孩子与父母感情淡漠,甚至个别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在接受调查的全部2232名留守儿童中,有1518名认为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43%的孩子感到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不如别人或经常受歧视,37%的孩子表示经常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仅有31%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有要好的同学。

(四)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加上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也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增加了留守儿童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容易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差、自卑自私、孤僻任性、暴躁逆反、金钱主义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更加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更痛苦。

(五)行为偏差

主要是心理障碍导致的不良后果,直接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甚至无能为力。

(六)价值扭曲

 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七)安全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由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协调机制的缺失,有关部门全局意识、统筹意识和长远意识的欠缺,加上当前农民整体素质导致的思维局限和短视行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正视新形势下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仍存在矛盾

2015年,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已达到1.139亿,比2015年增加了8.8%,即增长了1000万农村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并持续存在。

(二)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家庭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一是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15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也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与思考

当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由于这一群体仍在加大,问题正越来越凸显,也更加迫切需要解决。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清醒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无论政府、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必须全面认识、深刻思考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对策,协调配合、共同发力、标本兼治,使大家自发自觉、发自内心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在政策体制上,以积极改革相关制度为根本,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入手,一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订并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真正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是出台优惠帮扶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截至目前,确山县共有700多名回乡创业人员投资建项目242个,回流资金3亿多元,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拓宽了就业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也给留守儿童提供了父母陪伴的家庭温暖。三是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重点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区域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截至2015年8月,全县共开办寄宿制学校19所,接纳农村留守儿童3396人,占全县留守儿童总数的39.5%,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另外可否运用城市现有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民工将其子弟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在儿童教育中难以取代的特殊功能。在配套改革到位前,可先期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二)在教育体系上,以加强关注度为重点,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与家长多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二是学校设立亲情室。专门开通亲情热线,还可以配备电脑和视频设备,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或网络,定期和父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稚嫩和饥渴的心灵得到亲情的抚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以学校为单位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分类管理、信息共通,根据档案记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三)在家庭教育上,以倾注更多关心为依托,努力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也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要认识到亲情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加强与孩子情感上的交流沟通,而不是一味在物质上补偿他们。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们在调查中就发现,许多学生习惯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在社会职能上,以大力宣传为辅助,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一是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家庭暴力、艾滋病等社会问题的宣传,增强了社会关注度,对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二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协调教育、文体、广播、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文体科技、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对各部门已有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要分析整理,使其更具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孩子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学校,特别是双休制的建立,使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更多了。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到了非常迫切的地步。同时,当前也具有了建立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基层党政机关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完全能胜任中小学生的监护和教育工作。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考虑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相关群众性组织,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并直接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8-57335-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刘钊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 下一篇:认清使命 立足实际 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