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政|热点|法治|社会|城事|三农|房产|汽车|旅游|美食|教育|卫生|商业|财经|文化|娱乐|历史|收藏|公示公告|网络电视|网络问政|手机广视网
参政议政点击进入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政协>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政协委员批文艺乱象:文艺吸引力岂能靠“三个女人”

时间:2017-06-15 09:07:28来源:凤凰网点击量:9013

全国政协委员何香久在本次两会上痛批文艺乱象,他回忆,在创作长篇电视剧《焦裕禄》时,制片方想请一家民营公司合作,那家公司的负责人对他说:“要让我们加入,你首先得改剧本。淡化主旋律意识,主人公一定要写他的毛病,他也搞特权,也喜欢女人。焦裕禄身边要写三个女人,三人女人都想和他在一起,让焦裕禄面临选择的困惑,这样才有戏看。”(《人民日报》3月6日)

尽管现实中诸如“三个女人”之类的现象并非没有,但罔顾历史真实,仅凭开“脑洞”就给焦裕禄“安排”与三个女人的戏份,显然是过头了,不免走入解构历史、消解崇高、搞笑戏说、娱乐至上的误区,非但不可取,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胡闹。这样的操作,也不仅仅是一个“有戏”、“没戏”的问题,根本上就是一种庸俗化、历史虚无主义。

新的时代环境中,焦裕禄的精神主旨是什么?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是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是“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文艺作品并不是不能反映焦裕禄的“人情”“人性”,也不是不能把视角放低一些,深刻展示焦裕禄在艰难环境中的努力,但是,无论视角有多低,无论如何挖掘人情人性,都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进而把什么都搞成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故事。一味追求这样的“戏”,不仅不可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反而会因这样的扭曲而遭到厌弃。

一段时间以来,很有一些影视作品,为了所谓的收视率、票房而胡编乱造,甚至不惜颠覆长期以来对英雄人物形成的特定形象。这样的挖掘并不是一种诚恳老实的态度,也不是对历史、对文化、对公众认知的负责任态度。其在“拉低”英雄人物的同时,也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向视为精神力量来源的价值、意识踩到了尘埃里。

这其中,可能有投资方试图迎合市场、顺应某些低级趣味的考量,比如,好像不写几个女人剧本就不好看,就没有“亮点”;但关键还在于价值观的迷失。主旋律作品的吸引人之处,其实并不在于是不是有几个女人、这些女人能不能把一部戏支撑起来等等,而在于其所传递的东西是不是有现实意义、是不是能使今天的人们产生某种“代入感”,身临其境地感受时代的激情。

此前,中纪委推出了大型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这个片子并没有这样那样的噱头,但却引来观者如堵,舆论一片好评。其中的“诀窍”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切中了社会脉搏、关心了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已。在反腐风劲弓鸣的当口,好干部焦裕禄当然会受到民众热捧,只要老老实实拍出来,把一个真实的焦裕禄呈现出来,怎么可能“没戏”?时至近日,很多人都对1990年拍摄的电影《焦裕禄》记忆犹新,道理就在这里。

文艺作品要引发当代国人的共鸣,首先应该有时代的格局、历史的责任乃至文化的使命,惟其对过往历史以及历史人物葆有温情与敬意,方才有可能与其平等对话,并艺术地呈现出一个活泼泼的故事。不然,总是想着生造剧情,甚至去迎合某些人的窥视欲、低级趣味,必然会在扭曲历史的同时,败坏了绝大多数观众的胃口。

此外,文艺作品的魅力也不是坐在屋子里空想出来的,而是在与现实生活紧密接触、深度体验中打造出来的。我们注意到,当下不少影视剧,创作者不去体验生活,也不去做案头工作,而是闭门造车,一味颠覆历史与民众认知,完全脱离了经验世界与现实生活,这样的作品怎么可能会受到欢迎?又怎么可能有尊严、有自信?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96-120092-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责任编辑 / 刘钊
审核 / 朱洵 平筠
终审 / 张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