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龙眼岗

时间:2015-06-10 08:53:02|来源:驻马店广视网|点击量:16606

近日,在泌阳县春水镇魏庄村委尚庄村西北的龙眼岗上发现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时期的粮食储存、加工的遗址。该遗址通体由一处约30余亩的石板构成,其中石板有效使用面积5.12亩,占17%。分为庄稼储备区和食粮加工区两大区域。庄稼储备区有4块面积不等的石板组成,面积3.92亩,食粮加工区由一个完整的石板构成,面积1.2亩。

龙眼岗的由来

说起龙眼岗,当地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此地百日无雨大旱,大地生烟,庄稼绝收,人畜无处饮水,生命危在旦夕。东海龙王派遣一条青龙到此降雨以解此处百姓干旱疾苦。青龙连降六天喜雨,为百姓解除了旱情,但青龙过于劳累,最后降卧在村庄附近的一处大石板上,周围百姓闻讯立即赶来,提桶端盆向龙身泼水,跪拜青龙普降甘露的壮举。青龙的义举感动了龙王,龙王急诏青龙回宫。就在回宫瞬间,空中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顷刻暴雨如注,天地昏暗一片,只听一声巨响,青龙腾空而起准备飞回龙宫。临走之际,青龙为答谢民众护救之恩,龙角树立,龙泪如泉,打在大石板上,形成两个龙眼坑和两道青龙眉,龙麟落到石板上形成无数块龙鳞石。因此,此处后来被叫做龙眼岗。

为怀念青龙降雨之恩,龙眼岗附近的民众纷纷慷慨解囊,在两个龙眼坑北边约6米处建造一座长宽高各3米的青龙庙。庙内墙壁中央绘有一条青龙飞游天空画像,供桌上供奉一尊头向东、尾向西的青龙神胎。周围的民众每年的正月初一,八月十五必来烧香跪拜,以求青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全家和睦安康。据说,人们前来烧香,都手提瓦罐,朝拜之后,在龙左眼坑内取一罐清水,供全家洗脸,对各种皮肤病和眼病有很好疗效。遗憾的是,青龙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人为破坏,如今遗迹荡然无存。

探寻龙眼岗遗址

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活粗放,庄稼的收割、运输和加工都基本靠手工劳动。每到收获季节,龙眼岗周围村子的群众不约而同地把收获的庄稼统一集中到此。通过打场、淘晒、碾轧、碓臼,筛箩,最后加工成可供食用的粉面。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遍碾、两遍碓,三遍四遍能下锅”的顺口溜。

庄稼储备区在龙眼岗西端,有两块大石板,两块小石板构成。每当庄稼收割后,人们就运送到这些石板上,简单晾晒后垛起来,准备加工成粮食。

加工区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场面、龙眼坑、碾盘、碓碓窑。庄稼收割后,在储备区简单晾晒码垛后先运到场面。场面在龙眼岗顶部,是一块长19米宽9米的平坦石板。人们在此摔打庄稼,用石磙碾轧、扬场、晾晒,完成最初的粮食加工。之后,人们把初加工的粮食拿到龙眼坑,用坑内的水淘洗干净。龙眼岗上有两个龙眼坑,东西6.6米,中间最大宽度2米,深1.5米。坑内碧水清澈,常年不干涸。

粮食淘洗干净之后,需要碾轧。当时的人们为了解决碾轧问题,共同在龙眼岗上开凿碾盘一个,直径达3米之长。碾盘中央开凿一四方口形碾桩窑,深11厘米。碾轧粮食时,碾桩固定在碾窑内,在碾桩上安装碾框、石磙,碾框上留有两个圆形框眼,插上碾杠,可供七个人席石而坐,相互合作,传推碾杠,石磙飞疾而转,另外还有一人供料打杂。由于如今早就废弃不用,石磙、碾桩等已无处可寻。

粮食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碓碓窑把石磙碾轧后的粮食加工成面粉或其他粉状固体,以供食用。当年,龙眼岗上有两个石头碓碓窑。用碾盘围碾出来的粗糙谷粮,经过在碓碓窑中用擂臼捶打后,用箩晒成面粉,加工成各种食物。两个石头碓碓窑如今尚存,一个保留在村民尚天广家中,一个废弃在村南的耕地中。(通讯员:远志 长震)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19008-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平筠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宋华平:从老区确山走出的河南省著名书法家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