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外宣>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新春走基层丨新春上班第一天 龙光焕发 辰势而上

时间:2024-02-19 13:42:19|来源:河南日报|点击量:1210

 核心提示丨抓项目、搞科研、保春运……一个个火热场景汇聚成发展的力量;“坚守岗位”“乐于奉献”“守护团圆”……一个个暖心故事勾勒出一线的担当。龙年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忙啥?他们新年有啥新打算?记者赶赴不同领域基层一线,感受处处呈现的蓬勃向上新气象,以及只争朝夕、拼搏奋斗、共同追梦的浓浓春意。

为援非工作做好翻译

“领导、同事和家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我们这群舍小家的医疗队队员,根本无法安心远赴非洲。”

新春走基层丨新春上班第一天 龙光焕发 辰势而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沈剑奇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童林

“掌握了这些单词,就能与埃塞俄比亚患者开展基本问诊对话了。”2月18日,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在位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培训中心,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师李晓婧正在讲授医学英语课程。

教室里共有15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来自河南各个医院的医学专家,也是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5批医疗队队员,每个人都拿着笔记本在认真记录中西医英语词汇。讲解完相关知识,李晓婧走下讲台,为“学生”答疑解惑。

医学英语是中国援埃塞俄比亚第25批医疗队专业培训的一部分。李晓婧说,她2023年11月接到培训通知,目前负责学员的语言培训,今年4月她也将随队前往埃塞俄比亚,执行为期1年的援非任务。

“我所在的医疗队,队员以80后为主,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不使用英语,现在学习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晓婧说,援非医疗中还要面对许多没见过的疾病,她主动求教医疗队队员,利用下班时间查阅专业书籍和网络资料,自学非洲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疗法,编制医学英语讲义,帮助医学专家快速提升英语水平。

除了要应对未知工作环境的挑战,让她牵挂的还有教学工作和家庭。“我目前带的有研究生,教学工作需要统筹安排,家里9岁的孩子、年迈的父母也让人放心不下。”李晓婧说,“领导、同事和家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我们这群舍小家的医疗队队员,根本无法安心远赴非洲。”

作为援非随队翻译,李晓婧也是“后继者”。把生命留在非洲的唐秀荣、新婚后第五天就飞赴埃塞俄比亚的王亚聪、告别6岁儿子的耿文斐以及疫情防控期间勇敢逆行的何阳等,多位来自河南的教师都在援非医疗队的翻译工作中作出了贡献。

让新能源汽车坐上火车

“不久的将来,这些新能源汽车将坐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通过‘铁海联运’加速出海,还可以搭乘中欧班列从郑州开往世界。”

新春走基层丨新春上班第一天 龙光焕发 辰势而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敏

2月18日,对多数上班族来说,是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但对中铁七局郑州国际陆港专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许志鹏来说,这只是要完成“23.92公里铁路线路通车”目标的又一天——他们的春节假期都在忙碌中度过。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郑州航空港区大马乡的郑州国际陆港西作业区一标段施工现场,只见场站内一条东西方向延伸的铁路轨道已铺设完毕,工人们正在进行线路精调、局部土方平整等收尾施工。

今年34岁的安阳人许志鹏不是第一次在施工现场过年。“为了确保铁路专用线今年6月底具备通车条件,我们全体建设者都选择坚守岗位,一起争分夺秒推进工程进度。”许志鹏说。

负责项目组织生产的许志鹏,时刻关注着专用铁路项目的施工进展和现场工人的操作规范。春节假期尤其要绷紧“安全弦”,许志鹏一天的工作,是从早上7点雷打不动的安全班前会开始,主要安排当天作业内容、提示安全注意事项。他奔走在各个工区,现场协调解决技术难题,“日均接打400个电话,微信步数2.5万步以上”是他的常态。

作为郑州国际陆港的组成部分,专用铁路利用既有新开(朝杞)铁路线位,升级、打造连接京广、陇海铁路的交通动脉,未来将成为郑州国际陆港的重要门户通道,保障中欧班列实现“万列、千万吨”目标。

从去年5月份正式进场施工,如今,西作业区铁路场站内3.88公里轨道工程已完成建设内容的95%;沿线正在加紧进行路基、桥涵等施工,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50%。

建设中的郑州国际陆港到比亚迪郑州工厂不足1公里,在铁路场站北侧已经交付使用的50万平方米停车场上,能看到整齐停放的一排排比亚迪新车。

“不久的将来,这些新能源汽车将坐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通过‘铁海联运’加速出海,还可以搭乘中欧班列从郑州开往世界。”许志鹏说。

守护你的温馨旅途

“我们是党员班组,不仅要把旅客安全送达,同时也得保护好这些行李包裹。”

新春走基层丨新春上班第一天 龙光焕发 辰势而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北晨

2月18日凌晨3点,白天喧闹的郑州,此时“静悄悄”。在郑州东高铁公寓,随着一阵闹铃声响起,郑州客运段高铁列车长张丽芳和同事们开启了一天的忙碌。

化上淡妆,换上深蓝色工作服,再戴上饰有铁路标志的贝雷帽,30分钟后大家乘坐高铁确认车,顶着夜色从郑州东站出发了。

“这趟车是‘开路先锋’,不载旅客,确保线路安全后,载客高铁才开始运行。”张丽芳说,他们的任务是检查列车设施设备和卫生情况,确保符合运营标准。

确认车运行到焦作,再返回郑州,天已大亮,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多小时。大家匆匆吃了口早饭,一起立岗等待旅客乘车。7点05分,G96次列车驶出车站,向北京疾驰而去。

与平时不同,春运期间的列车几乎趟趟爆满,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堆满了大包小包。张丽芳把大件行李箱集中到车厢连接处,为避免旅客错拿,还贴心地给每个行李箱系上五彩绳作区分。

“我们是党员班组,不仅要把旅客安全送达,同时也得保护好这些行李包裹。”张丽芳叮嘱其他乘务员。

今年是张丽芳值乘的第12个春运,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她觉得做好不容易。打开乘务箱,客运知识、服务标准、作业程序、应急预案等装订成册,整齐摆放其中。“一有空就拿出来背,列车停车站、时刻、客运服务知识已经烂熟于心。”有了这些硬功夫,张丽芳为乘客解决急事、难事更加从容。

9点36分列车到达北京西站,10点05分返程。和早晨一样,张丽芳再次忙碌起来。春运值乘期间,3万的日行步数,让张丽芳经常在微信步数排行榜中获得冠军。由于走得太多,她的脚有些浮肿,为此,她专门买了大一码的皮鞋。

中午12点23分,列车返回郑州东站,但张丽芳一天的工作还未结束:“春运加开了夜间高铁,歇一会儿,我们再出发!”

培育更多优良玉米品种

“筛选出更多抗倒伏、抗病性强的耐密品种,让黄淮海地区玉米大田种植密度超过6500株/亩,亩产超过1000公斤。”

新春走基层丨新春上班第一天 龙光焕发 辰势而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2月18日,海南省乐东县河南农业大学南繁基地,阳光刺眼,玉米已经长到一米多高,正是授粉的关键阶段。

一大早,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绍骙南繁研究院院长汤继华和他的团队成员戴上草帽、穿上工作服直奔玉米田。汤继华还是神农种业实验室玉米首席科学家,培育好品种首先要选育好自交系,他经常自嘲是玉米南繁北育的“候鸟”。

“玉米在北方一年只能种植一代,在海南的独特气候条件下,可以种植两到三代,春节期间主要进行玉米选系材料的自交和新组合测配。”汤继华坦言,春节假期,别人阖家团圆的时候,也是“玉米人”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从上午7点30分到下午6点,重复着不同材料的套袋、授粉工作,一天都要“泡”在地里。

除了离乡的思念,临时用工的短缺也是必须克服的困难。

“最后一批玉米授粉高峰期正好卡在年前年后半个月,这个时候乐东当地的农民也要过年。”时间紧迫,找不到辅助干活的人,汤继华团队就自己干,每人每天需要授粉500—800个玉米果穗,工作量巨大。

尽管困难重重,但能培育出好品种,汤继华和他的团队还是选择了春节坚守,这一坚守就是30年。

南繁加代理论是河南农业大学吴绍骙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创新性提出的,是利用南方天然温室在冬季进行加代繁育,缩短育种进程的一种快速育种方法。河南农业大学是我省最早在海南开展南繁育种的单位之一,四代科学家连续60多年到海南开展育种工作,先后培育出豫玉22等50余个优良玉米品种。其中,汤继华与河南省豫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玉米新品种MY73种植密度达到5500株/亩,年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

新的一年,汤继华也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把南繁基地选配的100多个优良组合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大范围试验,筛选出更多抗倒伏、抗病性强的耐密品种,让黄淮海地区玉米大田种植密度超过6500株/亩,亩产超过1000公斤。

带领更多农户科学种粮

“今年打算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帮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我们一起种好粮、多产粮。”

新春走基层丨新春上班第一天 龙光焕发 辰势而上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谢建晓 李旭兵 通讯员 张森

2月18日上午,刚吃过早饭,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便径直走到麦田,随手拔起一棵麦苗,仔细地查看苗情,筹划新一年的打算。

今年50岁的杜焕永是滑县万古镇杜庄村人,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对土地有着极深的感情。2013年,他成立了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年的农业生产经验让他深刻认识到:科学的管理加相应的机械配套,才能使合作社的生产水平稳步提高。

“现在我们合作社不仅有大型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粮食烘干塔等,还将北斗导航自走辅助系统运用到了农业生产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还大大提高了田间作业效率,效益也增加了许多。”杜焕永说。

为了紧紧抓住农时、农艺、农机三项结合的关键措施,在耕、种、管、收等生产环节为农民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杜焕永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购置了各种现代农业机械设备100多台(套)。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全程托管、无偿提供农机服务、引导入社等方式,率领自己的“铁骑兵”,带领广大农户科学发展农业,增加群众收入。

目前,杜焕永的合作社吸纳流转土地2048亩,入社农民达1500余人,合作社年机械化服务面积5万亩次,服务农户2000多户,杜焕永也当上了农民“CEO”,成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明星。

“现在种粮没有后顾之忧,今年打算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帮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我们一起种好粮、多产粮。”杜焕永说。

新春走基层丨新春上班第一天 龙光焕发 辰势而上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263-313857-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朱军厂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把握大机遇、做实大文章?
  • 下一篇:中原观察丨竞进河南 求新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