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西平县>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西平农民朱建收14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时间:2014-04-02 09:03:48|来源:驻马店网|点击量:18980

“秸秆上的事情,让我付出了7年多的心血,投资了100多万元。没人干的行业才有发展前景。”这是朱建收常说的一句话。近日,在西平县新力秸秆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笔者见到了正在向客户讲解秸秆制炭技术的朱建收。眼前这个中等身材的中年男子,让人很难将他和拥有14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的农民企业家联系在一起。
1954年,朱建收出生在西平县朱庄村。1973年,不满20岁的他就带领一支70人的施工队来到信阳市,承接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在建筑工地,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朱建收萌发了研制机械的想法。

   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创造,提高劳动效率。1985年,他回到家乡后,潜心钻研,反复试验,最后利用一个破旧的汽车变速箱制造出一台小型独杆吊机。他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手摇,可以轻松地将整袋粮食送上屋顶。第一项发明初试成功,朱建收信心倍增。

   朱建收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台专门供农村低层楼房使用的小型动臂式节能起重机研制成功。1994年,他在西平县创建了首家建筑机械厂,专门生产起重机。随后,他相继研制出吊篮动臂式起重机、移动塔吊无线遥控起重机等10多种农用机械,有14项发明相继获得国家专利。

   秸秆制炭油气项目是朱建收费时最长、试验最多、失败次数最多的研发项目。2004年,麦收后的一天早晨,朱建收被焚烧秸秆的浓烟呛醒后,十分痛心,他决心找到秸秆处理的好办法。

   为此,他自费到全国各地考察,然后回来研究。朱建收记不清自己失败了多少次,公司近200万元的资金全部被他用在发明上。经过近8年的研发,2011年,朱建收终于成功了。他利用炭化技术工艺把秸秆制成秸秆炭粉,然后制成炭球、活性炭、蚊香等产品。同时,还将秸秆炭化时排放的烟雾收集起来提取可燃气体、木焦油和木醋酸。
“我发明这些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们,把所有可燃烧的废物利用起来,不但增加了经济效益,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朱建收说。
让发明创造惠及百姓

   提起发明创造,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这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专利”。然而,西平农民朱建收却用行动证明,创新并不是科学家、脑力劳动者的专利,它是每个人都可以迸发的思维火花,农民也可以搞发明,也一样能成为发明家。

   14项发明获国家专利、研制10多种农用机械,一个普通农民,取得如此成绩,令人钦佩。他多年来锲而不舍、执着发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朱建收让我们看到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和民间发明创造的魅力。民间发明创造源自生产和生活第一线,解决的都是民生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研院所和各类大学,但也绝少不了民间发明创造的积极参与和响应。广大农民的创新实践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忽视的创新力量。对于农民的发明创造,我们要给予更多理解、肯定和支持,把他们发明创造的热情保护好、引导好,并从产业化方面进行耐心帮助指导,推动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让更多发明创造服务于民。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8-3722-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华伟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西平县突出“四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兰考讲话精神
  • 下一篇:西平县中医院践行群众路线,救死扶伤彰显高尚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