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新书推荐>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时间:2017-05-12 10:47:03|来源:网络|点击量:914103

   

  

  书名: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作者:楼宇烈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6年7月出版

  书号:ISBN 978-7-101-11838-4

  专家推荐

  楼宇烈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以简洁通俗的语言叙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观点。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长 袁行霈

  楼先生是智者、仁者、行动者,他几十年来活跃在传统文化普及推广的前沿。在对宇宙万事万物的敏锐哲思中,深刻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楼先生独树一帜的观点给读者留下探索的空间,本书是复兴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的佳作。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认同”问题深受国际学界关注。楼先生的这部新作,不但可让我们感悟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且能唤起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创激情。

  ——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 张志刚

  国学大师饶宗颐及许多著名学者均认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上世纪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亦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重新研习中国文化与大乘佛教,以便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楼宇烈教授这本经典之作,可以让我们充分掌握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香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李焯芬

  在澄清误读中确立传统文化身份认同;在经济和科技的潮流中复兴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伦理和礼仪失落中重建价值和信仰。楼宇烈先生念兹在兹,三致意焉。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中江

  读《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如沐甘霖,这本书给人一如既往的亲切感,哲学的大道理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来阐释是楼师的风格,致敬楼师!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首席课程研究员、清华园里读经典活动总干事 徐林旗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一书以独到的方式阐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于国际间的社会文化交流,以及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可以作为海外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经典书籍。

  ——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 贝学贤

  

  编辑推荐

  1.一部厚积薄发的思想力作。

  楼先生学养深厚,他六十余年研究中国哲学,融汇古今中外,精研儒、释、道精华,对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给予了富有创建的智慧解读,还原了传统文化的本怀。本书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2.坚守传统文化的高远境界。

  楼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强守护者,同时作为普及传统文化的智者、仁者、行动者一直活跃在前沿。他以耄耋之年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以身教引导青年学子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而奋斗。

  3.思想花火颠覆惯性思维方式。

  楼先生是北大极受欢迎的国学讲座教授,他的公开课增强了海内外众多学子的思想力、体悟力。他以睿智的哲思颠覆了某些错误观念存在的根基,给后学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内容简介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作者简介

  享誉海内外的资深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祖籍浙江嵊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浦光中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年毕业。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周易注(附周易略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等。 

    

  目录

  代序

  传统是我们的原创

  上编  中国文化的精神

  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误读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哲学以实践为特性

  找回自我

  以人为本——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中庸之道

  什么是无为而治?

  自利与利他

  传统书院的精神

  读书=做人

  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佛学的几个理念

  (附:禅宗的智慧)

  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国医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和自然

  

  下编  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在传统基础上接受现代化

  有主体才能有借鉴

  谈劣根性

  等价交换不能成为价值观的原则

  没有自觉自律,民主会变味

  养老社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吗?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择善明用

  中国的民族主义抬头了吗?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要做到四通八达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结语

  中国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

  附录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楼先生说

  

  精彩章节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需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正因为它是小众文化,所以我们才要保护它。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而且越来越被看好。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淮南子·精神训》)当然是没有盗心好,就不用去防备、惩罚了。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3-109295-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刘钊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正式出版
  • 下一篇:《〈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