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驻马店界牌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6-09-26 16:40:00|来源:驻马店广视网|点击量:81309

界牌又叫大界牌,是遂平县南部的一个村,与之毗邻的南吕村就叫小界牌村,是原确山县最北部的一个自然村。在大小界牌之间竖有一块石碑,上书“界牌”。据当地村民介绍,明朝时,汝南设有汝宁府,遂平县和确山县属于汝宁府管辖,原遂平、确山交界处在现在的界牌村南立了一块石牌,大界牌因此得名。2012年,修市纬二路时,这块石牌不见了踪影。

界牌曾经很热闹

界牌比小界牌大多了。界牌有南北走向的一条大街,街东面叫东夹后,街西面叫西夹后。解放前街上有句民谣叫:“界牌街,两头尖,做生意的有两千,姓吴的就占一千五,剩下五百大家摊。”这说明在界牌姓吴的是大户,也说明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京汉铁路时通时不通,界牌处在漯河与驻马店之间,经济一度非常繁荣——这里成了商家的集散地。一条街上,光粮行就有5家,从街北向南依次是:贾家的恒顺堂粮行,骆恒德粮行,再往南比较繁华的地段是三家姓吴的粮行。街上杀猪的、宰牛的、烟铺(制作烟丝的手工作坊)、诊所、杂货铺、保国民小学都有。

界牌在解放前叫界牌街,解放后叫界牌村,2000年改为界牌社区。

“这里曾是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方圆几百里的人都来这里赶集。”9月7日,在开发区金山街道大界牌社区,82岁的居民吴玉民告诉记者,古时,界牌街南距今天的驻马店市区5公里、北距遂平县城15公里,街道长约2公里,相当繁华。

大界牌在明清时还叫“界牌店”。界牌店又叫天保寨,在清朝同治年间,四周筑有寨墙。界牌村南北长,所以只有南寨门和北寨门。现在村上的人说到村南或村北时,还说到南寨门或北寨门 。南寨门上曾有块石匾,上写着“天保寨”和“通燕”的字样。其含义是,南连楚国,北通燕国,说明“天保寨”建于战国时期,界牌村在古时是燕国通往楚国的必由之路。

“原来,寨沟里的水清而深,从来没干过。”吴玉民说,村民在水里养鱼,每年春节,家家还能分几条鱼。

村中间有一条小河,河水由西流向东。唐太宗年间在河上造一座石桥,在石桥下面建了一座小庙,名为“龙王庙”,桥上也建有一座庙,名为“桥上庙”。“文化大革命”时“桥上庙”被扒,桥下的龙头被砸,龙尾还在。现在桥洞已经被垃圾掩埋,河水早已干枯。

吴玉民带记者来到石桥旧址。他告诉记者:“这里是南北交通要道,107国道曾经从村里穿过。”吴玉民说,他小时候经常在此玩耍,看到抗美援朝回来的志愿兵拉着大炮从桥上走过。

在界牌最有钱的是大楼院的吴梦九。他家位于街中心,从大门往里走是三进院子。据说他家有近千亩地,东贾庄、黑贾庄大都是他家的佃户。吴梦九原指望他的两个儿子——吴礼民、吴选民继承父业,可大儿子爱唱戏,根本不问家里的事,小儿子吴选民参军去了。吴梦九有个妹妹,当时找不到门当户对的人家,20多岁还没出嫁。

界牌的第二家财主是小楼院的。小楼院位于大街中段路西,挂匾门楼。据说他家有一女学生,解放前就参加八路军了,此后没见回来。街中心偏南路东有一家姓吴的,临街的门不大,也不气派,可里面的主人是在外地当县长的国民党官员,叫什么名字不知道,街上的人都叫他“老野猫”。而他的大儿子吴泽芳是新四军独立团的政委(据《遂平抗战》《老人春秋》),解放后曾任甘肃省白银市委书记。别看界牌名不见经传,吴泾斋的儿子吴雨早就参加八路军了,解放后是天津市宣传部部长。烟铺何德林的长子何文庆早就参加新四军了,解放后是四川大学的党委书记。可见界牌是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红色革命之地。

界牌学校

解放前界牌街北头路东有一座大庙,名为“祖师庙”,建于唐代,明朝万历年间曾整修一次,最后一次整修是在清朝嘉靖20年。解放后庙被拆,改建为界牌村中学和小学。

现在的界牌学校,解放前校门上方是“遂平县界牌保国民中心小学”,落款是张轸题。张轸是何许人也?张轸开始在界牌接任豫南游击司令,后升任河南省主席,题写校名时已是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了。

界牌小学在遂平县很有名气。主要是校门建设得气派,再加上省主席的题名,更是身价倍增。所以当时的八区专员谢晓良也去视察。另外,学校笔直的围墙都是当时豫南游击司令田镇南领兵砌的。村里的百姓都说:“李登甫校长有本事,能叫田司令给学校砌围墙。”

当时学校的设施比较好,五六年级的课桌都是桌子和椅子连在一起的,坐着非常舒服。学校的老师学历也比较高,校长贾印才是省立百泉师范毕业的,教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的老师大多是百泉师范、淮阳师范、汝南联高毕业的。这些老师一解放大都调到初中、高中了。教算术的吴书汪老师在郑州铁路局任工程师。

当时的界牌学校还有个老师叫庞伟,他除教高年级的《自然》课外,课余还教学生唱歌,教的歌有《小放牛》《三只老虎》《兄妹开荒》等。1949年解放大军南下时,他就随解放军走了。他后来捎信让家人到唐坊庄去找他,这时家人才知道他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这所学校解放后也培养出不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如:吴书全武汉航校毕业、骆法义北京农校毕业。

这所学校还有一个传奇故事:1948年秋冬,16名六年级住校的男生睡到半夜时学校的房屋突然坍塌了。教导主任许严吾知道后,放声大哭。校长、老师及五年级住校学生都起来扒,结果16名男生无一伤亡。后来街上的人都说:“是神保佑的。”

“现在,以洪河大道为界,南面是新中学,叫驻马店市第十九初级中学,北面是老中学。老中学里已经没有学生了,目前住了3户拆迁户。” 随着吴玉民的指引,记者发现,两所中学隔得不是太远。因为是上课时间,第19中学的大门是关闭的,校园里干干净净,翠绿欲滴的树叶随风摇曳。

界牌的青姜曾是当地特产

据《省通志采访稿》永久卷记载:“城南30里界牌镇所产之姜,嚼之若脆,毫无丝缕。”相传界牌青姜在明、清时已有种植。

原界牌姜有青、黄两种,两者特性有明显区别,青姜丝多、肉瘦、香辣、耐煮,可反复用。而黄姜无丝、肉肥厚,不耐煮被淘汰。当地有民谣:“黄埔的萝卜,界牌的姜。”可见界牌青姜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土特产之一。

“界牌青姜曾是当地的特产,不过现在由于征地、拆迁等原因,已经鲜有人种青姜了,只有几名年长的老者在自家的菜地里种几棵。” 界牌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德久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界牌青姜有温热散寒、健胃之功效,食之有病治病,无病增进食欲。生姜可加工成姜片、干姜粉等。界牌青姜明清时期曾制成姜汁、姜酱等调味品,远销广西。

新中国成立后,界牌青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最高时达120亩,亩产1500多公斤。1994年,广西的人到界牌村调查,准备成批购进界牌姜汁或姜酱,可惜这一传统制作姜汁、姜酱的工艺早已失传了。

界牌的“走阁”

界牌最有名、最好看的就是“走阁”。“走阁”是什么?按现在的说法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民间玩艺。“走阁”在界牌恐怕只有80岁以上的人才有印象。如“甜秆(甘蔗)装” “干枝梅装” “茶壶装”“猴装” “猪八戒装”等,约有16个装,走起来有长长的队伍。

听这里的老人讲,“甜秆装”就是先把甜秆掏空,然后穿上钢筋,钢筋上面呈一个坎夹状,套在扛装的人肩上,甜秆装的上端,坐个一两岁的孩子。再如“茶壶装”,把一个细瓷茶壶的底部穿根适当的钢筋,上端坐一个一至两岁的孩子。扛“走阁”的扭着走,上面坐的小孩笑嘻嘻的。“猴装”是把小孩子打扮成猴的模样,可在上面翻筋头……每到过年时,界牌的“走阁”,南到信阳北到漯河到处受欢迎,只可惜这些民间艺术失传了。

界牌的铜器也很有名。“呼隆隆,叉咚叉”,每到过年,“走阁”出游时、正月十五闹元宵时,都有铜器相伴。铜器的打法多种多样。打到高潮时,打大叉的人,可以把叉向空中抛出一米多高,然后双手接着打,那乐点、韵律丝毫不乱。打家满头大汗,看家掌声一片,遗憾的是这在界牌也失传了。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57084-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刘钊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文化“送戏下乡”舞台搭进敬老院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