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我与《河南日报》的故事丨用镜头见证红旗渠的诞生

时间:2024-05-23 19:23:55|来源:大河网|点击量:1089

我与《河南日报》的故事丨用镜头见证红旗渠的诞生

魏德忠拍摄的红旗渠建设者“凌空除险”照片。

□魏德忠

今年的6月1日是河南日报75周岁生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这一天,报社要举行庆祝宴会,全报社编辑部、工厂、后勤二百来个人,大家欢聚一堂。有一年报社还专门为每个人都定制了一件风衣。那时郑州风沙大穿风衣时尚。有些人不管天阴天晴,都要穿着风衣,坐在办公室里也不舍得脱下来,每年6月1日,都是报社人翘首期盼的一天。

1957年5月中旬的一天,我拿着原沈阳军区政治部的介绍信,只身从沈阳坐火车来到郑州。下了火车叫了个三轮车,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直奔纬一路1号。负责的同志带我来到干部宿舍的筒子楼,走进了一个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有一张单人床、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洗脸架上放着脸盆,桌子上摆放着碗筷。日用品干干净净、样样齐全。我如同回到家一般温暖。

第二天上班,我被分配到了美术图片组当摄影记者,图片组归总编室领导。我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党小组民主生活会,社长丁希凌作为党员参加了党小组会,会上大家谈思想、谈工作,指名道姓,坦诚相见,没有上下级之分,没有职务区别。

我第一次采访选题,是去济源王屋山报道大型农田水利设施。我用四张胶片接在一起,拍摄了一座小水库的全景,成片尺寸很大,还打破了以往常规的方形构图,报社领导破格改变了照片只能用于插图的惯例,以整版画刊的形式发表,宣传效果很好。

之后,我经常去农村采访,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新中国的天是晴朗的天,到处都是阳光灿烂。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相继采访了多位全国劳动模范,如鲁山县的苏殿选,林州的石玉殿、成百福,新乡的史来贺,狼牙山五壮士的宋学义,无脚拖拉机手李来财,还有常年坚持为群众修桥补路的当代愚公杨皂,聆听着他们的故事,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可爱和可敬。

1960年2月,我随河南日报采访团来到林州,报道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巧遇了红旗渠工程的开工,那浩浩荡荡、排成长龙的劳动大军背着行李、肩扛钢钎,阔步挺进太行山的场景,让我无比震撼,我立刻拿出相机记录下这一幕,成为我红旗渠系列照片的开山之作。我决定,留在红旗渠工地继续采访。

在工地上,我看到了除险英雄任羊成冒着生命危险腰系绳索,手持钢钎,神鹰般游荡在悬崖峭壁上凌空除险。我看到了英雄炮手常根虎冒着险情,健步如飞奔走在半山腰徒手一次点燃几十个炮眼。我看见年过花甲的老石匠路银,天天弯腰弓背,在乱石滚动的半山腰,用土法测量渠线。我看到了一群群铁姑娘挥舞着钢钎铁锤喜气洋洋地开山凿石,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一个个无畏的英雄,一个个时代的楷模,让我敬佩不已。要宣传好他们,当然要靠我手中的相机和我身后的河南日报。以后的日子里,红旗渠建设,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只要有新工程开工,我就会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没有汽车就坐马车,没有马车就坐拖拉机,日夜兼程。我抓拍着每个难忘瞬间,只要能拍到满意的镜头,再苦再累也不怕。

在报社的有力支持下,红旗渠修建了十年,我在那里跟踪拍摄了十年。我和《河南日报》共同记录了红旗渠建设的全过程,用镜头见证了红旗渠的诞生。

半个世纪以来,我与河南日报始终同舟共济,不论是在我人生的顺境或是逆境中,我都始终如一热爱着河南日报。2020年,我被中国文联授予“终身成就摄影家”。在我登上领奖台时,我心中首先想到的是河南日报选择了我,培养了我,锻炼了我,造就了我,让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荣誉是属于《河南日报》的。

时至今日,我已是耄耋老人,当年在炮火中诞生的河南日报,已然是一棵多领域全面发展的参天大树了,河南日报就是我的家,我有这样一个家,是我一生的幸运。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323578-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中外学者共话汉字之美
  • 下一篇:古老文物的“青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