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老残游记》作者竟是甲骨文著录第一人

时间:2024-05-22 18:44:16|来源:河南日报|点击量:1087

甲骨名人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上期“甲骨名人堂”讲到1900年“甲骨文之父”王懿荣殉国。1902年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大部分归了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903年,刘鹗将珍藏的甲骨选拓成书,编为《铁云藏龟》6册,这是世界上关于甲骨文著录的第一本专著。刘鹗第一次将殷墟甲骨文公之于世,对我国甲骨学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刘鹗河南曾治黄

刘鹗字铁云,别号老残,又署鸿都百炼生。刘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他一生坎坷,从事过多种职业,精于数学、医术、水利等,还曾经商、办工厂。在文化领域,他涉猎广泛,均颇有建树,尤其是他创作的《老残游记》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文人还是一位治黄专家,河南、山东的黄河岸边,曾是他大展身手的舞台。

在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块“郑工合龙处”石碑,为清代河东河道总督、著名收藏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澂撰写,记述了清代最大一次黄河堵口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誉为“黄河上的三绝碑”。吴大澂在碑文的最后谦虚地说:“兵夫力作劳苦久,费帑千万堵兹口。国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

在万千为黄河堵口而奔波劳作的人员中,就有个江苏人叫刘鹗。

刘鹗的父亲刘成忠长期在河南为官,治黄颇有心得,著有《河防刍议》,主张“筑堤束水,束水攻沙”。刘鹗少年时期一直随父在任上,耳濡目染,也钻研过治水方略。光绪十三年(1887年)八月,郑州东部黄河决口,无数村庄被淹,官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竟然堵不上决口。光绪皇帝震怒,特派广东巡抚吴大澂署理河东河道总督,负责堵口事宜。

当时刘鹗非常关注郑州黄河决口不能“合龙”之事,为施展所学,便欣然前往投效吴大澂。刘鹗向吴大澂呈说治水主张,得到采纳。刘鹗不仅提供理论和方法,而且亲临工地,“短衣匹马,与徒役杂作,凡同僚所畏惮不能为之事,悉任之。”堵口成功,刘鹗因此声誉大起。第二年,吴大澂奏请成立河图局,负责测量、绘制黄河中下游全图。吴任命刘鹗为提调官,全面负责测绘河图之事。自三月始,他“终日管窥蠡测,奔骤河干,与波涛相出没”。刘鹗凡事亲力亲为,不仅完成了《三省黄河图》,后来还根据实地勘探出版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这是第一本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史料完成的有关黄河流向变迁的书籍。由于刘鹗治理黄河有功,1893年被山东巡抚福润举荐,进京成为朝廷官员。正是这次进京,使刘鹗有机会结交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两人成为挚友。

“抱残守缺”著甲骨

刘鹗喜好金石、碑帖、字画及善本书籍,热衷于研究三代文字,并为书斋取名“抱残守缺斋”。

他在《遣兴》诗中说:“终日摩挲上古铜,有时闲坐味无穷。窗前树影偷遮月,屋里花香不借风。读画夜深鱼钥冷,校碑昼永蜡灯红。他年若享期颐寿,应有人呼老蛀虫。”

在好友王懿荣的影响下,刘鹗开始多方搜求甲骨。

1902年,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债,将其父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刘鹗得到甲骨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研究起来,“晚间,刷龟文,释得数字,甚喜。”一开始研究,刘鹗便是披星戴月,“昨日翰甫之四百金取去,夜,作《说龟》数则。”

刘鹗收藏的甲骨不仅来自王懿荣,他还收得收藏家方若所藏甲骨以及经古董商之手大批收购的甲骨,共得5000片之多。

甲骨文面世后,收藏研究成风。很多人向刘鹗索要拓片,让他颇感为难。刘鹗在传拓实践后感叹:“龟板一种,色黄者稍坚,色白者略用力即碎,不易拓也。”又云:“龟板文字极浅细,又脆薄易碎,拓墨极难。友人闻予获此异品,多向索拓本,苦无以应。然斯实三代真古文,亟当广谋其传,故竭半截之力,精拓千片,付诸石印,以公同好。”

1903年,刘鹗将珍藏的1058片甲骨选拓成书,编为《铁云藏龟》6册,这是世界上关于甲骨文的第一本专著。在书中,刘鹗明确指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乃商代遗物。刘鹗还在《铁云藏龟》的自序中记述了王懿荣发现甲骨和收藏甲骨的过程,并试释了50多个甲骨文。

吴昌绶在《铁云藏龟》序中说:“乃兹龟甲古文,又别辟一蹊径,埋蕴既久,地不爱宝,一旦披豁呈露,以供好古嗜奇者之探索,文敏导其前马,先生备其大观。”

学界认为,《铁云藏龟》是“研究甲骨文字的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铁云藏龟》自序,更是我国研究殷墟甲骨文字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从此,甲骨文从学者书斋的摩挲欣赏之物,走向社会成为更多学者的研究资料。第一部甲骨著录《铁云藏龟》,在甲骨学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刘鹗一生处处显示其才之奇,为了推广《铁云藏龟》,他竟然在《时报》上刊登“三代文字”公告,自1904年7月14日起至1905年1月29日止,前后共121次,明确向世人宣告了中国甲骨文的发现。

1909年,正当刘鹗继续深入研究甲骨和其他文物时,却被清政府以“私售仓粟”的罪名流放新疆,结果郁郁而终。刘鹗死后,他多年搜集的甲骨又分散到不同藏家手中,其中大部分辗转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刘鹗未曾著录过的甲骨先后影印出版了《铁云藏龟之余》《铁云藏龟拾零》《铁云藏龟拾遗》等。

《铁云藏龟》在“旧学将坠”“新学日明”的中国近代学术转型历史上,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

清华的甲骨文情缘

“冷门绝学”的热研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曦辉 梁莹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向华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老残游记》作者竟是甲骨文著录第一人

陈楠制作的甲骨文立体贺卡。

沉睡数千年的古老文字“甲骨文”,会幻化出怎样的惊艳?或许在陈楠的工作室就能找到答案。

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的工作室,仿佛看到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甲骨文“博物馆”。制作精美的甲骨文镂空屏风、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甲骨文海报、融入现代工业风的甲骨文装置模型、妙趣横生充满创意的甲骨文字画……在满架的文献典籍之间,随处可见各种甲骨文设计作品。

然而,陈楠热衷甲骨文研究创作并非偶然。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就着迷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现代设计理念,开始从汉字中寻找艺术设计创作的诸多灵感。

1999年前后,他开始了“数字化甲骨文”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彼时,这一领域还很少有人问津。

“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讲,许多人对古文字学存有高深晦涩的刻板印象,对于神秘的甲骨文有点敬而远之。”面对重重困境,陈楠并未退缩。

在长期的研究中,他查古籍、访古迹、询专家,天马行空的思路在手稿本上积累得越来越厚。

结合现代设计的新视点,终于摸索出一条通过数字化呈现的手段,挖掘提取古老的甲骨文字间具有数学之美的秩序与韵律,他在学术界首先提出“格律设计”的设计方法论,并以此作为活化设计甲骨文的概念指导。最终,一个具有现代活力的新甲骨文字体跃然纸上,并开发了一系列文创衍生作品。经过18年的不断摸索,2017年,他设计出全球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

研究与创作的过程伴随着艰辛与喜悦,但他却始终乐在其中:“汉字传承数千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艺术工作者、设计师有责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老残游记》作者竟是甲骨文著录第一人

图为陈楠作品《中轴线》创意过程。 本栏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随着甲骨文表情包的“横空出世”,古文字再一次被赋予了新的活力。“智绘甲骨”项目将甲骨文的文化传播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最新科技相结合,在人机交互中感受穿越三千多年的古文字传奇体验。制作文创周边,蜡染丝巾、立体贺卡、新年日历等,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温度的连接”。这些在陈楠工作室中似乎都得以实现。

陈楠努力推动IP设计在设计实践与教学中的位置,致力于将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正如他所说:“汉字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应该让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出于研究甲骨文的需要,陈楠曾无数次去殷墟参观采风,他亲切地称安阳为“第二故乡”。

今年,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而新馆徽的标志设计正是出自陈楠之手。标志图形中饱含了他对于古文字之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语言的热爱与心力。

每次来河南,陈楠都有不同的体会,“这里最迷人之处是,能让你如穿越般进入文化与历史的叙事情景。”他表示,希望以后能在这座文化研究和艺术设计的宝库中吸收更多的养分、探寻更多的创作灵感。

从“冷门绝学”的无人理解到甲骨文研究成果的火爆“出圈”,陈楠称自己是幸运的:“走上了这条艺术创作之路,既有偶然性又充满必然,我觉得甲骨文像是一台三千年前的摄影机,记录下古老的神秘意境,通过它就像真实地触摸到了历史,破解了那些沉睡着的文明密码。”陈楠说将一直在甲骨文艺术传播的路上探寻。

诗话甲骨文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老残游记》作者竟是甲骨文著录第一人

“朝”字甲骨文字形像残月当空,而红日尚在草木之中。《说文解字》:“朝,旦也。”本义指太阳初升的时候,泛指早晨。引申为汇聚、召见等含义。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残月当空照,红日草木中。

朝花夕拾意,万事任西东。

(诗/文清风)

留言板

用甲骨文打开母亲节:

三千年前文字中深藏的母爱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老残游记》作者竟是甲骨文著录第一人

母亲节前,大河报·豫视频推出了一段独具匠心的甲骨文动画视频,深情地描绘了母亲的伟大生命历程。这段动画以“女”“孕”“育”“母”“乳”“保”“老”等甲骨文为创作灵感,融合创新的视觉设计和纯真无邪的小女孩旁白,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母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倾注的深切关怀与无私爱护,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温暖。

该视频在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后,24小时内的总传播量就突破了400万次,相关话题便迅速攀升至热搜榜单,其中微博话题#用甲骨文打开母亲节#话题更是冲上了全国热搜榜第50位,#河南小孩姐用甲骨文讲述母爱#也成功跻身同城热搜榜第5位。此外,该视频的传播也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共鸣,获得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石家庄文旅之声、河南网信、安阳融媒、鹤壁日报、开封日报及河南交通广播等多个媒体官方微博的积极转发,激起了网友的广泛好评与共鸣。

●网友留言:

@穿棉马甲的胖阳:被我们的文字感动到泪目。

@蟹黄豆花汤:字里行间中的母慈子孝!生命来往,朋友聚散,只有母爱,一生依然,祝福母亲们人寿年年,岁月长安。

@甜橙芊妤:妈妈的爱传承千年。

@柠玫i:太有创意了。

@田七先生:没有生来优秀的孩子,只有含辛茹苦的爹娘。

@A军军座:致敬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向阳立德:愿天下母亲安康!

@牛红伟:祝妈妈们,节日快乐!每天快乐!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怡羽 整理制图/赵小红

甲骨文双语小学堂

甲骨文“象”字,字形整体看起来是大象的形状,有长长的象鼻,巨大的象牙,强健的身体。本意是大象,在后来的词义引申中有形象之意,后又引申出相貌、肖像,相似、好像之意。

Theoraclebonescriptformof“象(xiàng)”resemblesanelephant,withitslongtrunk,largetusks,androbustbody.Itsoriginalmeaningis“elephant”.Overtime,itsmeaningextendedtoinclude“image”andfurtherexpandedtoencompass“appearance”,“portrait”,“similarity”,and“resemblance”.(文字翻译 童林 张蕊)

漫画甲

商人的萌宠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老残游记》作者竟是甲骨文著录第一人

1978年,考古人员在殷墟的一处殉葬坑内,发现了一具年龄仅有数月的小象遗骨,脖子上还佩戴着青铜的铃铛。据专家推测,幼年小象不能用于生产和战争,意味着殉葬的小象可能是商代统治者的宠物。

漫画:王伟宾

文案:窦晓雪 张梦源 杨之甜

校审:刘浩(中国文字博物馆)

了不起的甲骨文丨《老残游记》作者竟是甲骨文著录第一人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323448-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李宗文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文物为媒,串起丝路古老文明 ——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在古都西安展出
  • 下一篇:诗朗诵《生命的春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