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丝路精彩 光影记录

时间:2023-10-10 09:03:4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点击量:5715

10年来,影视作品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民众通过影像增进了解,加深情谊。本期“‘一带一路’艺旅绽放”系列报道约请导演、主持人、学者等中外影视工作者畅谈他们的丝路情缘,分享他们以光影为媒,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

迈向电影合拍之路

萨比特·胡尔曼别阔夫

每当回忆起电影《音乐家》的拍摄,我总是很高兴也很激动。这部电影是哈萨克斯坦与中国首次合作拍摄的故事片,讲述二战期间,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流落阿拉木图并获得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救助的真实经历。这部电影是近10年来哈中两国人文领域具有突破性的重要项目,是两国电影界精诚合作的艺术结晶。

电影《音乐家》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2018年6月7日,哈中两国元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观看电影片花,我很荣幸参加了这次活动。之后,《音乐家》还在美国、英国、土耳其、巴西、新加坡等多国放映,赢得观众广泛好评,斩获众多奖项。

影片拍摄过程中,两国创作团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我的提议下,大家每天早晨都以“冼星海”为问候语。我无比欣慰地看到先辈音乐家的友谊在《音乐家》创作团队中得到传承,并在创作过程中升华为对艺术高峰的共同追求。《音乐家》历时5年的创作实践为两国电影工作者的合作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成为哈萨克斯坦对外电影合作的一座里程碑,也为两国未来的电影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音乐家》的合作,中国同事的勤奋和创造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表现出的专业素质让我们收获良多,我们也见证了中国电影这些年来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

哈萨克斯坦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几千年来,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许多内陆国家没有海上通道,“一带一路”倡议为我们创造了更多走向世界的机会。电影《音乐家》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成果。电影《音乐家》的创作再次证明,两国电影界的合作以及双边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电影艺术在精神层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我非常期待两国电影人能再度联手,在已有基础上开展更多电影合拍项目。在我看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也可以延伸出一条“电影合拍之路”。我期待未来不只是哈萨克斯坦,其他中亚国家如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电影界同仁也能参与进来共襄盛举。

(作者系哈萨克斯坦导演、电影《音乐家》艺术指导,徐嘉伟、曹语千采访整理)

记录丝路逐梦故事

张  伟

我与丝绸之路结缘于2014年。那一年,我开始执导反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

调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动人的故事不胜枚举:在江苏吴江,一位丝绸商人将宋锦技艺与几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使古老的宋锦焕发新生;在浙江义乌,一位伊朗商人了解丝绸之路后,来到中国安家立业;在缅甸马德岛,随着港口的新建,当地渔民不再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正是这些故事中一个个普通人的共同努力,绘制了一幅幅美丽的丝路画卷。

从2014到2015年,我带领团队奔赴全球20个国家拍摄《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历程并不轻松,我们克服了疾病、战乱等重重困难,但也感受到温暖的关爱。在缅甸,当疾病来袭,使馆、中资企业和当地百姓为我们展开了一场紧张的生命接力;在巴基斯坦,摄制组与负责安保的当地军警结下深厚友谊。还有很多华侨华人以及所在国政府和民众给了摄制组很多帮助。时隔多年,这些动人的瞬间至今仍历历在目,成为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回忆。

《海上丝绸之路》杀青时,我曾跟团队说,10年后,再拍“一带一路”纪录片。2023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和北京市广电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再次担任“一带一路”主题大型纪录片《风起东方》的总导演,兑现了自己的“十年之约”。

如今,“一带一路”已成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不仅贸易更加畅通,文化交流也更加繁盛。当然,10年来,视听作品的创作手法也发生了变革,XR、AI等技术手段的运用,让我们的创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艺术”的创作,为观众呈现更加立体恢弘、具有科技感、时尚又不失东方韵味的新丝路景观。

蓦然回首,从2014年到2023年,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风起东方》,我完成了自己与“一带一路”的10年之约。时光荏苒,幸运的是,作为导演,我可以用影像记录“一带一路”10年的发展与变化,讲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普通人的逐梦故事。这是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共同的故事。

(作者系阿里大文娱优酷纪录片内容总监)

闪耀世界电影版图

石  川

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至今已经走过5个年头。从2018年首届“‘一带一路’电影周”举办起,我就应邀担任这个电影周的选片人,对进入终选的数十部影片逐一评审并选定8部入围影片,再由媒体和观众投票选出“最受观众喜爱影片”“‘一带一路’媒体关注影片”和“‘一带一路’媒体关注电影人”3项荣誉。

事实上,我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工作已有20多年,比起“金爵奖”“亚洲新人奖”等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我认为“‘一带一路’电影周”的选片门槛更高。因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地理上分布很广泛,从中亚到中东、南欧、中东欧,再从东南亚到南亚、非洲、南美洲,地理范围的辽阔决定了其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宗教、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的异彩纷呈,这对选片人的综合文化素养、电影专业知识积累乃至外语水平都是极大的挑战。

选片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查阅资料。比如今年有一部欧洲多国合拍的纪录片《且唱且珍惜》,讲述一位摄影师在东欧各地寻找一种即将失传的古老犹太音乐的故事。影片外景地横跨乌克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摩尔多瓦等国家,对话除了各国通行语言,还有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看片时,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因为对话中有许多陌生词汇,需要不断翻阅字典,不然在理解剧情和主题时就会有困难。

2021年,我看过一部片名为《南俄湖畔的道别》的老挝与法国合拍片。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老挝电影。影片讲述一个老挝村庄的土地即将被开发商收购建厂,村民们一方面向往现代化建设,一方面又不愿失去传统生活方式,进退两难,徘徊不决。这样的主题,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也有涉及。尽管时空存在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共鸣。

5年来,“‘一带一路’电影周”已经成长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极为独特、耀眼也极富成长性的一项活动。这样集中、有规模地展示全球南方国家电影文化景观的活动,在其他国际电影节非常罕见。参加这个活动的国家和地区也非常渴望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个高端、开放的国际化平台上,展现自身的发展面貌和文化成果。因此,“‘一带一路’电影周”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与世界电影文化的一场双向奔赴。

衷心希望“‘一带一路’电影周”越办越好,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特色和优势在世界电影版图上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

(作者系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携手展现真实中国

何苏六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下,2019年,中国传媒大学与“一带一路”纪录片学术共同体联合组织了国际纪录片传媒人士访学班。它是以纪录片为特色的中国国情调研和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学员主要由国际纪录片导演、制作人,国际传媒机构负责人及知名学者等组成,意在让学员们在访学过程中发现各自感兴趣的纪录片选题。学员有的已在中国生活工作多年,有的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访学结束后,几乎每位学员都对活动给予高度认可,也对中国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为项目实施负责人,我带过3期国际纪录片传媒人士访学班。每期访学班8天到10天不等,在这期间,我会放下其他事情,带中外纪录片同行走完全程。3期下来,已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名学员参加访学班,彼此结交成好朋友,留下不少故事。

参加2019年12月访学班的英国学者达雅·屠苏说,来中国许多次,这次走得最深最实。本期访学班安排了探访贵州省贵阳市碧海社区创新服务模式的环节,达雅·屠苏与当地基层干部、社区群众作了长时间互动交流,真切感受到这种创新模式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2019年5月的访学班考察调研了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上海市静安区一家老年活动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区葡萄酒产业园以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防沙治沙基地等。在上海市静安区一家老年活动中心,当负责人讲到这里建造了一批洗浴间、用5种不同方式为老年人洗浴时,学员们惊叹不已。日本、德国的多位纪录片同仁在现场介绍了各自国家为老年人服务的举措,感慨这里工作之精细周到。

美国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和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是“读懂中国”系列纪录片《问答中国》的策划和主创,对中国的认知和感情比较深。他参加了全部3期访学班,每一期都发现了感兴趣、有价值的题材,如今已制作完成并在美国探索频道播出《数字里的中国》《游戏星球》等多部纪录片。

访学班也让我对外国纪录片人有了更多了解。由我策划摄制的系列纪录片《镜头里的中国》《手机里的疫情故事》讲述了5位长期工作、生活在中国的外国纪录片人的中国情缘,这是2021年第3期访学班中跟外国学员交流时得来的创意。因为纪录片,我们彼此结缘,建立了联系。大家携手,通过纪实影像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

见证中非人文交流

周埃乐

我的中文名字叫周埃乐,因为发音和我的本名Jo?lle(法语)很相似,同时我特别爱笑,所以就起了这样一个中文名字。

我2008年从加蓬来中国留学,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然后在北京科技大学读本科和硕士。目前,我在中国四达时代集团担任主持人,主要负责集团在非洲数字电视平台法语频道的电视节目,偶尔参与一些配音工作。主要负责的节目有美妆节目《S-Belle》《Golden Venus》、专题片《最北京》《最金华》等。

工作以来,令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到浙江金华拍摄专题片《最金华》。我当时从金华的最北边走到最南边,参观考察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我向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一中学习了怎样制作东阳木雕。中国手艺人的严谨细致让我惊叹,我也被他们对非遗的坚守所感动。《邀我到农家》是一档很有趣的乡村体验真人秀节目。这档节目让我发现,打农药的无人机、遥控无人除草车和电商直播卖货,在中国农村已经十分普遍,促进了乡村振兴。这些对非洲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非洲人民对我参与的这些节目反响热烈。《S-Belle》与观众探讨美容、化妆、服饰、护肤、健身等话题,在法语区收获了大批忠实粉丝。《最北京》《最金华》等提升了非洲观众对中国的认知,让他们对中国的商贸、美食、风景、城市规划、民俗艺术等有所了解,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切实的体会,希望能有机会来中国旅游、学习,亲眼看看节目里提到的事物。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影视剧兴趣颇高,我特别希望未来中非影视合作能侧重创作更现代、更贴近中国实际的作品,让非洲人看到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对非洲影响深远,比如为广大非洲百姓带来了优质的基础设施、卫星电视信号以及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我认识的许多非洲人生活都切切实实地在“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在中国帮助下变得更好了。让我感触很深的是,中国人不仅在物质上帮扶我们,还注重技术、经验的传授。举例来说,中国人在非洲建一幢房子,不光会建好房子,还会教大家怎么保养、维修,这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我希望未来能够继续投身中非影视交流工作,继续做好中非文化交流的使者。

(作者系中国四达时代集团主持人,曹语千、徐嘉伟采访整理)

版面统筹:刘  泉  罗  兰  郑  娜  尹  婕

版式设计:徐嘉伟  潘旭涛  杨雨千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301911-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裴怡楠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博物馆里的“乐龄”生活
  • 下一篇:速滑世界杯北京站在“冰丝带”收官 中国队摘得2银4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