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时间:2022-09-07 17:51:00|来源:驻马店广视网|点击量:33390

通讯员 栗广业

河南省西平县嫘祖镇董桥村位于西平县城西30公里处、嫘祖镇的最东侧,西出北路贯穿其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辖董桥、过庄、孙庄、栗楼、大路张五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域面积631公顷,耕地4946亩,全村781户,3075人,中共党员61人,人均耕地1.6亩。这里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黄帝正妃“中华人文之母”——蚕神嫘祖的故乡。2013年“董桥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1.png

董桥村位于淮河流域平原地带,属平原地貌,地形开阔,总地势北高南低,村落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岗上,西草河绕村而过,四季分明、钟灵毓秀。一代又一代的董桥人“择水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岗居村落格局,2013年董桥村被命名为河南省省级传统村落。

图片2.png

西平县嫘祖镇董桥村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民风民俗久远,遗址遗存众多。嫘祖庙、300多年的皂荚树、水楼“红旗渠”精神等文化元素,在历史的沿变中形成了一个个鲜彩夺目的“董桥符号”,虽故事悠远,却代代相传;虽历尽沧桑,却风采依然,历久弥新,千秋绵延。

嫘祖文化

千百年来,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早已妇孺皆知,嫘祖是黄帝正妃,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与黄帝齐名的伟大女性,如果说黄帝是“中华人文之父”的话,那么嫘祖堪称“中华人文之母”,她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使中国人从此脱去了树叶、兽皮,而进入穿衣、尚美时代,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嫘祖文化是天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炎黄文化的“亚文化”,属于仰韶文化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嫘祖作为中国早期最杰出的女性之一,被历代视为“先蚕”,嫘祖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她不仅是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明者.她还是这一技术的传播者,她终生致力于传播养蚕缫丝技术,播撒文明的种子,使中华民族步入文明时代,嫘祖是中国养蚕巢丝的鼻祖, 开启了蚕桑文化,德被华夏九州,恩泽世界八方,引领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

嫘祖辅佐黄帝与炎帝结成联盟,诛灭蚩尤、安帮定国、统一中原、以德为政、构建和谐,打破种族界限和地理阻碍。人们互通联姻,互相往来,互通有无,构建和谐,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与嫘祖,也成为上承洪荒、下启文明的伟大的历史巨人。

嫘祖向黄帝提出:“定蚕桑、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以德治国,注重礼仪,开展各民族文化交流。嫘祖巡游万方,推广技术亦开启了中国旅游时代。嫘祖倡导男耕女织.、男外女内的家庭观念,开启了母亲文化,光照千秋,惠及万世。

西平县嫘祖镇董桥村正是嫘祖的故里,嫘祖坟茔所在地。从上古文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董桥一带的蚕桑织业已十分兴旺,家家户户都植桑养蚕,一直绵延着古风,传承着文明。董桥的嫘祖庙,一直供奉着蚕神嫘祖,朝朝香火篆炉烟,饱瞰春秋岁八千。

图片3.png

嫘祖的生日在农历三月初六,每年的这一天,十里八乡的群众便聚集在董桥东的过庄唱大戏,做寿面,给嫘祖过生日,届时男女老幼肩挑手提新蚕茧去赶会,祭蚕神看大戏、卖蚕茧购麦货,庙里香烟缭绕,人来人往烧香许愿,外边戏台上锣鼓喧天,洋溢着蚕茧丰收的喜悦,祭奠嫘祖的仪式,千百年来久盛不衰。

图片4.png

据传说,黄帝和嫘祖的大婚日子选定在农历六月初六,嫘祖向黄帝提出了八拜成婚的新风俗,所谓八拜成婚,即“拜天、地、日、月、山、河、祖先、夫妻对拜之盟誓之约”。皇帝对嫘祖破旧迎新的意见非常认同,在农历六月初六那天,两人在新郑始祖山举办了八拜婚礼。

“六月六,追闺女”,这个俗语是有渊源的:相传黄帝六月初六把嫘祖娶走,家乡人常睹物思人,于是在嫘祖出嫁后的第一个六月六,便派人到婆家请回嫘祖和家人团聚,因此相沿成俗,年长日久,流传至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追节”。现在,在董桥一带乃至西平以西都很盛行,刚出嫁的闺女第一个六月六都被请回娘家,好好招待后送回婆家,走时还带上黄稍草帽和新织的丝绸饰品等礼物,到了现代化的今天,虽然由草帽换成了风扇、空调,时装代替了丝绸饰品等,但古老的“追节”习俗却仍然沿袭着。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在董桥一带还有“老妮归宗”的习俗,相传嫘祖传播蚕桑文化走遍华夏,最后死于道,即道国(今确山县城北),葬于西陵,就是今天的董桥村,家乡至今仍沿袭着“老妮归宗”的习俗,多指女子出嫁,年老无依无靠,可回娘家跟侄子们过日子,百年后,可葬娘家祖茔。

“十来一”祭祖,农历十月初一,民间俗称“十来一”。据考证嫘祖死于道的时间为十月初一,这个日子在董桥一带被称为“鬼节”、“祖节”,约定俗成,此时祭祖,即祭祀“嫘祖”,现在已经由祭祀嫘祖延续演化成祭祀自己的祖先。“十来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带着烧纸和鞭炮到祖坟上祭奠祈福,这也漫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礼俗。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2008年以来,西平县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定为嫘祖文化宣传月,三月初六也就是嫘祖生日当天,举行隆重的嫘祖故里拜祖大典,并唱大戏三天,同时开展尊母、爱母、敬母、孝母系列活动,弘扬嫘祖文化。西平县正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设立“中华母亲节”,积极倡导和促成实现以嫘祖为形象代表的“中华母亲节”的国家立法,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和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节日,以传承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

300多年皂荚树,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董桥自然村的西南部,有一棵树龄超300年的皂荚树,俗称“皂荚王”。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该树位于董桥村村民李冠军家的院墙外,树干粗大,枝干苍劲,需三到四个成年人手拉手,方可合围。高耸的树冠阴翳蔽日,郁郁葱葱,超出两层小楼。据村民介绍,此树为李氏一先辈所植,距今至少300多年. 由于以前皂角常用于洗衣去污,皂荚刺可以消肿排脓,行气理气,外治疥廯,故人们对其倍爱有加,而这棵皂荚树树干雄伟枝繁叶茂,树冠蔽日,年年结荚,成为树中之王、镇村之宝。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几百年来,虽经历兵燹匪患,洪涝旱灾,而这棵皂荚树依然生命顽强,傲然屹立,它饱经风霜的躯干见证了董桥村的悠久历史和发展变迁,这株300多年的古树也充满了神秘色彩,被奉为“镇村之宝”,在过去食不裹腹的日子里,村民们可以在大树下捡拾皂角,或者采集些皂荚刺,除自己使用之外,还可置换物品,维持简单的生活。村民们一直引以神秘和崇拜的事,当属“75·8”洪水中,皂荚树的灵气、勇敢和坚毅。20世纪的1975年8月,驻马店市发生特大洪水,因连降暴雨,石漫滩水库、田岗水库、板桥水库等漫溢垮坝,洪峰咆哮而下,巨浪滔天,一片汪洋,董桥自然村以南的村庄全被洪水浸泡淹没,唯有董桥村的皂荚树附近没被洪水淹没,据说几次洪峰,浪头只能打到树下几米远处,随后都要褪去,村内的人们都把孩子带到皂荚树下,以求安全, 这棵皂荚树也象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用自己粗大的手掌勇敢地庇护着她的儿女们,保村民们平安。此后,皂荚树又被称为“祈愿树”灵气十足,据说,谁家的孩子有难缠的痨疾,只需找几个同岁的孩子,手拉手合抱这棵皂荚树再许愿祈福,大树便会显灵,孩子的病就会快速好转,永不复发,这让皂荚树又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分雄壮、几分威严。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而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融合古今文明的皂荚树广场正在兴建中,这里不仅是人们消夏纳凉的绝佳场所,更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理想去处,还是乡村旅游的不二选择。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水楼“红旗渠精神”

在西平县嫘祖镇董桥村,有一个地标性建筑——水楼,俗称“水楼子”,是一代人无法泯灭的记忆、董桥人永远的田园乡愁,是董桥红旗渠精神的见证。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水楼子座落在董桥村过庄自然村,是上世纪60年代,董桥大队改天换地、战胜自然的精神结晶,也是董桥村内“南水北调”的成功佐证。 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天气连年大旱,“吃水就比吃油难”,地势较高的栗楼、大路张两自然村河干井涸,庄稼几乎颗粒无收。 董桥大队在吕店公社(现为嫘祖镇)党委的支持下,自力更生、高瞻远瞩。为了做到董桥大队农田灌溉全覆盖,董桥人民利用集体智慧,多次讨论、实地考察,探索出一条解决大队内所有农田灌溉的路子:把孙庄南地西草河的水,引到北边的栗楼、大路张来灌溉农田,也叫“南水北调”。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经过县、社两级党委的同意,1966年10月开始,董桥大队党支部带领董桥人民,开始在村南线的西草河揽河筑坝, 修挖蓄水南塘。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全是些原始的劳动工具 ,铁锹、铁镢头、箩筐、小推车都派上用场,采用阶梯式挖掘模式,党员干部带头干。听老人说,南塘 即将竣工时,已时值冬日,面对刺骨的寒冰,党支部书记张秀盈、大队长焦金宝等老一辈大队班子成员,身先土率,带头跳进冰窟中,组成第一梯队,党员、队长组成第二个梯队,普通群众组成第三梯队,一锨一锨从底部挖出,装入箩筐,再一筐一筐传至岸边,就这样,历时三个多月, 长40米、宽50米、深30米的南塘顺利竣工。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引西草河水入塘,同样困难重重,首先要揽河筑坝,截流西草河。在运输条件几乎为零、粮食、机械极度匮乏的年代,老一辈们徒步80余公里,来到遂平嵖岈山,用平车拉回石头。一块石头轻则四、五十斤,重则百十来斤,老一辈们全靠人力,或搬或抬装到平车上,再像蜗牛一样拉到西草河边,当年投入青壮年劳力100余人,来往穿梭千余次,再把拉回的石头一块块搬到河里,用白灰、水泥抟土堆砌起来,终于完成了揽河工程。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接下来,就是如何将南塘的蓄水运送到北片的栗楼、大路张,党员、干部、群众群力群策,人们利用砖砌台,用水泥、石子、白石灰掺黄胶土凝固后,筑成地上沟渠。从南塘到孙庄北地300多米的地上沟渠,就这样采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米一米修砌而成。在孙庄北地至过庄北,这一段由于地形条件限制,改为地下隧道,所谓地下隧道就是用砖块垒圈成一个圆桶形的通道。要先挖成沟,再夯实地基,几个人抬着石磙,喊着号子,一夯夯、一排排砸实沟底,再用砖一块块圈成地下道。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接下来就是在过庄北地,垒砌一个水塔进行提压,这个高近30米的“水楼”应运而生。水楼是用青砖垒砌起来的圆形墙体,上面用水泥浇注成圆形蓄水罐,直径约4米、高约5米,水楼的主要作用就是“二级提灌”,将南塘的水经地上渠、地下道进入水楼旁长15米、宽15米、深12米的蓄水池,再用水泵抽至水楼顶部的蓄水罐,进而利用水压,将南塘的水压至栗楼、大路张。出过庄,依然采用地上渠与地下道相结合的方式,将水运送至大路张村前高地,在高地处修建一导洪渠 ,将水引入导洪渠,进行“三级提灌”,尽而可以将栗楼、大路张的土地进行灌溉。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至1968年底,董桥大队“南水北调”引水灌溉工程全部完工,实现了董桥村农田灌溉的全覆盖。此工程历时两年有余,纵贯南北蜿蜒3公里,动用劳力两千多人,董桥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所有工程全部人工完成 。虽然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机械、没有资助,但他们有的是力量,有的是快乐,有的是干劲,有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食粮, 也正是董桥人民的智慧、辛劳、奉献和创优意识,造就了董桥 村昔日的辉煌,也让董桥大队成了 当时吕店公社的“明星村”,西平县的“红旗村”:

1958年,吕店公社第一条石子路在董桥村建成通行。

1965年,董桥大队积苗木、花卉培育、生产和经营于一体的园林场投入使用。

1966年,董桥大队火力发电站建成运营,照明亮化进入新时代。

1971年,董桥大队拖拉机站台运营,拥有拖拉机9台、 大型拖车2辆、解放牌汽车2辆,实现了集体土地耕种的首次机械化,规模在吕店公社首屈一指。

1974年董桥大队面粉厂建成使用,占地约50亩,吕店公社绝无仅有。

1974年至1980年,董桥大队面条厂、冰棒厂、轧花厂、砖瓦厂等村办工厂相继建成运营……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往事如斯 ,忆之如昔。由于历史原因,大多遗址标记已荡然无存,只有这座“水楼”依然矗立在董桥村,向一代又一代董桥人展示着昔日的辉煌,诉说着时代的沧桑。高高矗立的水楼也代表着艰苦创业、自强自立、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董桥精神,被誉为董桥的“红旗渠精神”,也让数千董桥人引以为傲。

改革开放之后,董桥村历届党支部继承和发扬了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传承着永不枯竭的董桥精神,续写着董桥村一如既往的繁荣和辉煌:

2005至2008年,西平县优秀基层党组织。

2009至2012年,西平县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

2012年,董桥村在吕店乡率先脱贫摘帽。

2013年,董桥村被河南省命名为省级传统村落。

2013年,董桥遗址被国务院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至2015年,西平县七星级平安村、八星级网格村。

2015至2017年,西平县文明村 2017、2018年,西平县脱贫攻坚优秀党支部书记。

2019年,西平县优秀党支部。

2018年至今,驻马店市市级文明村。

2021年西平县先进平安村、平安网格村。

2022年西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雄关漫道,征途迢迢,而今的董桥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正阔步在小康路上,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宁静与祥和,以五星级创建为引领,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继续探索、拼搏、奉献、创优。看那一条条洁净的街道,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一簇簇盛开的鲜花,一张张甜美的笑脸,无不弥漫着一种柔柔、甜甜的初恋味道。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让水楼一一这一董桥人的田园乡愁,永远成为董桥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让没来过董桥的人,叫他欣而往之,常住董桥的人,叫他畅享幸福,来过董桥的人,叫他流连忘返。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这是历届村两委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使命。

传统村落,名人轶事

“二柏三所庙,五石一拱桥”,在董桥村的栗楼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据爷辈们讲,在栗楼村曾有两棵参天的大柏树,须三人合抱,古树参天,挺拔雄壮,是人们休闲纳凉的绝佳去处。“三所庙”是栗楼村有三所庙,供奉着土地爷、老灶爷、王母娘娘等各位神仙。初一十五香火萦绕,连绵不断,“五石一拱桥”是说村西南头有一座五块大青石修筑的石拱桥,现在仍保存完好。解放前,从栗楼村西南庙经过庄,至董桥西草河的董桥(姓董的村民修建的石拱桥),往西南走杨桥到观音寺,最后去舞钢市,商贾云集、贸易来往、经济繁荣、人流密集,这一带也是昔日繁华宝地。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栗楼村西南庙又称娘娘庙,至今还保留着“还娃娃”的习俗,新婚未生育的夫妇,想要生儿育女,必先从庙里“偷娃娃”,这种娃娃是用泥土抷和在一起做成的泥娃娃,放在庙里,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想要生孩子的夫妇在夜深人静时去庙里“偷娃娃”,或者是别人“偷娃娃”偷偷放置他们家里的床底、柜子等隐蔽之处,娘娘来年显灵,赐予他们或儿或女,待来年他们再自制泥娃娃在正月十五前后晚上敲锣打鼓,一叩三拜,放着鞭炮去娘娘庙里还娃娃,这种风俗就这样绵延千年,庙里香火不断,娃娃不绝,人们才得以繁衍生存,此习亘古未变,流传至今。 久远的历史古朴的乡风,造就着董桥村昔日的文明,一大批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彰显着董桥村曾经的辉煌,可惜大多数建筑在解放后,文革中及改革开放前毁坏殆尽,现在仅有栗楼村栗大平家正堂屋及一段院墙保存尚好,还有栗楼四组冯成先家东屋系清末建筑,现在保存完好。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此类建筑皆青砖壁瓦、重梁起架,砖上雕刻精美,或兽头或荷花,或十二生肖,端庄大气,微妙惟肖。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传统的村落,古老的文明,定然不乏名人轶事。近现代以来,尤以栗楼栗氏英杰,栗廉芳为最。栗廉芳俗称“拔贡”,字敬六、西平洪村保栗楼村人,清光绪21年(1895年)县试冠军,入邑痒,旋肄业豫南师范学堂、直隶高等警务学堂,宣统元年拔萃贡成均,从此便有“栗拔贡”之称,后以州判分陕西,任长安县警察局长,民国建元被举为河南临时省议会议员,任开封《民立报》编辑,民国十四年任省临时政府(商丘)政务处长,民国二十一年六月省主席刘峙任其临时政务处主任,后改为河南省特区党政府联合办事处政务部主任,其指导组织农村兴复委员会,扶辑流亡、规划井然、刘峙十分倚重之。民国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1933年)于罗山武家坡坠车而亡,年四十九岁,葬于栗楼村,有刘峙亲书碑文,现墓碑尚存。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新时代绘就新蓝图,新征程吹响新号角。脱贫攻坚的任务圆满完成之后,乡村振兴拉开序幕,特别是“五星级”支部创建又制定了标杆,2022年5月西平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候公涛一行到董桥村调研“五星支部”创建和乡村振兴工作,就“五星”支部创建担出了指导意见。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接下来就是如何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奋发图强,以五星级创建为抓手,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新一届村两委正在把握时机,激发潜力和活力,以嫘祖文化为特色、三百年的皂荚树为背景、传统村落为元素、五星创建为契机,正在打造董桥文化旅游村,尽而带动各业的兴旺繁荣,续写着董桥村的辉煌。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立足特色是基础,“一技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一枝花朵都拥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花朵都拥有自己的芬芳,正是这万紫千红的花朵才共同装扮了美丽的春天。

西平县嫘祖镇:历史文化厚重久远 “董桥符号”源远流长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董桥,张开双臂,欢迎您。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278068-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张雪凝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新时期以来唐诗研究的热点
  • 下一篇:多家航司上线“未来飞”产品 秋冬旅游市场有望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