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嵖岈山女娲石

时间:2016-01-05 10:47:35|来源:驻马店日报|点击量:27261

 t01a96019c628119079.jpg

遂平嵖岈山南山顶峰——仙人台的东侧,在两个高耸的山峰隙间,一块硕大、状如卵形的岩石,犹如天外飞来一般,高高的悬在半空中,人们称之为“女娲石”。

女娲石的由来,要从房地起源和女娲炼石补天传说说起。

房地的起源

据中国古文化研究权威王大有先生等考证,“房”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结体起源于上古女娲神庙的构造:以土为基,作承天之势。左为门户之“户”,右为方字。

据《世本·氏姓篇》(清张澍稡集补注)记载:“女氏,天皇(伏羲)封弟(娣)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

上古先民出于对女娲的崇拜,将流经遂平的一条河流命名为“汝水”(即今天的汝河),并在汝水北岸(传说女娲封地)构筑女娲神庙,称之为“房”,后逐渐形成以“房”为中心的部落居址,这就是“房地”。

遂平古称房地,这一点在《左传》《汉书》《晋书》和新、旧《唐书》以及南宋编撰的《通志》和《路史》等史籍中都有相关记载。

女娲炼石补天传说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在嵖岈山一带,最广为流传和家喻户晓的女娲神话故事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相传上古时期,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共工氏因为战败而怒撞天柱——不周山,结果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就在嵖岈山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三万六千五百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就遗留在嵖岈山的山顶上。

人们为纪念女娲补天的伟大壮举,在嵖岈山脚下建筑了女娲庙,世代供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来自豫、皖、晋、鄂等省的人们前来嵖岈山朝拜女娲,由此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女娲庙会。朝拜活动以颂扬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天等功德。庙会是女娲信仰习俗集中展现的时期,主要有拴娃娃、开锁等生育习俗,问病求医、求平安等求吉避凶习俗,坐夜、撒米面等敬奉女娲习俗等。

嵖岈山脚下的女娲庙和先民们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女娲神话故事以及嵖岈山女娲庙会,共同构成了发祥于房地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女娲文化。

遗留在嵖岈山山顶上的那块五彩石,后来被人们称为“女娲石”。相传女娲石自诞生之后,每天感受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时间久了,就有了灵性。有一天,女娲石忽然裂开,里面爬出一只小猴子。小猴子见了风,越长越大,就变成了山顶东侧顶天立地的石猴。石猴后来学会了腾云驾雾和七十二般变化,所以就有了石猴大闹蟠桃会、石猴降服黑熊怪等传说。石猴心地善良,经常帮助百姓们做事,爱打抱不平,但有点调皮,有时喜欢捉弄人。

女娲石南侧巨大岩石下有一个石棚,石棚内有石床、石桌和石灶,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吴公洞”。明朝嘉靖年间,淮安才子吴承恩受曾任汝宁(现河南省驻马店市)知府的好友徐中行(明“后七子”之一)的推荐来到嵖岈山。吴承恩登上嵖岈山,看到嵖岈山云雾缭绕、怪石林立、危峦耸峙、洞壑幽邃,犹如仙山琼阁。当吴承恩攀登到山顶,眼前的女娲石和惟妙惟肖的硕大石猴形象一下子撞开了他创作《西游记》的艺术闸门。后来吴承恩就住在这个石棚里,听当地人讲述了许许多多嵖岈山的故事和传说。嵖岈山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千万年来,女娲石静静地悬立在嵖岈山山顶的峰隙间,讲述着上古时期的那次惊天壮举。女娲石也为嵖岈山增添了一种仙气,那仙气来自于人类始祖女娲,来自于房地所造就的无数英雄和传奇……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27725-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武帅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张汜祈雨石刻与吴房古县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