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时间:2019-08-28 08:37:43|来源:腾讯|点击量:25373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作者:王卫华、刘晶、段玉龙、贾明月

编辑:Yao

一说到做科普,大家首先会想到科学家,因为他们是与科学最接近的人。但同时,科普工作还少不了一群人的付出,他们就是科普媒体人。

科普是一件十分严谨的工作,科普媒体人则是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桥梁。那么,一份优秀科普作品的诞生,需要科学家们做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些资深科普媒体人是怎么说的。

01

电视科普节目需要科学家

姓名:王卫华

机构:央视10套

我的日常工作

我是一名做了近二十年科普节目的电视台编导。自从工作以来,做了大量的科普节目,从贴进老百姓生活的一些简单科普知识到中国高精尖的大科学选题都有涉及。所以我也深知在科普节目中,非常需要科学家的参与。

对于外行人来说,科普工作好像既神秘又高冷,但是对于一个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却是一次次痛苦并快乐的过程。因为每一个选题都是不同的内容,那也就意味着每制作一期节目时,我们都要都跟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科学家,科学工作者去打交道,一遍遍地沟通,一交次地磨合。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我需要科学家做什么

做了多年的科普节目,我深知科普节目在寻找选题、落实选题的过程中,有多么艰难。甚至有些新的编导,在寻找选题上就会花费很大的经历,浪费大量的时间。制作一期节目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寻找选题的过程。以前大部分的科学家都很少会主动联系记者,为自己的成果做宣传,因怕有自卖自夸的嫌疑。现在情况虽有改善,但如果没有科学家与我们的及时沟通,我们也很难掌握最新的科研进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能主动为科普记者提供适合宣传传播的线索和内容。

有了选题之后,就是与科学家了解沟通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前期调研的过程。这时我们需要科学家有很好的化繁为简、化深为浅的能力。就是把一个高深的基础科学知识,或者深奥的科学道理先给记者科普明白。只有作为传播者的记者弄懂了节目的内容,才有可能把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地传播出去。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我们需要科学家有化繁为简、化深为浅的能力|Pixabay

电视记者是需要用画面说话的,电视画面也就是节目的语言,只有拍摄到正确的画面,才能准确地传播科普知识。在前期拍摄的时候,非常需要科学家的参与,需要科学家把难懂科学知识,尽可能地转为成可视画面,并且是浅显的可视画面。有很多科学家可能认为电视画面如何拍摄,怎样安排应该是记者的事情,他们可以不参与。其实在拍摄这个环节才是最需要科学家的时候,即使是科学家本人不能全程参与,那么主要环节也还是需要科学家出现。因为只有他们参与了拍摄,他们才知道记者所拍摄的东西是否正确,是否准确表达了他所研究的科学内容,避免做无效而重复的工作。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拍摄的主要环节需要科学家参与|Pixabay

进了入期制作的过程,组织写稿、编辑画面、配音合成、领导审看、最后播出。后期制作的这些环节就是科普节目编导消化所要传播的科普知识的过程,那么如何让这些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又便于观众乐于接受,这就是展现一名科普记者能力的时刻了。在完成节目的时候,需要科学家审看文稿与画面,避免出现低级错误或者原则性问题。

科学家对科普工作的意义

做科普是每一个科学家的义务,我一直认为一部好的电视科普作品,离不开科学家的支持和努力,而把更多的科学知识传播出去,也是我们所有科普记者义不容辞人责任。

02

科学传媒杂志需要科学家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恶补、充电”相关知识|Unsplash

我做选题的一个追求是“一网打尽”。就是要把当下某领域的科学问题全面了解,找到矛盾最突出的话题,请来所有关键观点执有者,让他们在杂志上充分地发表观点,以让读者一览这个领域一个阶段的全貌。这个阶段,我希望科学家们愿意坦诚地和我交流意见,把他们的哪怕是引起争议的观点发表在杂志上,也同意我发表与其不同甚至相左的其他科学家的观点,允许开放讨论,而不是希求杂志成为发表一家之言的平台。

我所进行的采访是为更好地编辑做准备。一旦进入编辑流程,我与科学家的互动便更加频繁:收编文稿、设计图表、关键数据的核定、审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科学家能够在百忙之中,按时完成我所交付的任务,并且能主动提供对表现观点有益的科研成果:论文、数据、图表,等。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科学家提供对表达观点有益的科研成果|Pixabay

我的杂志以“科学”加“艺术”来诠释“科学传媒“,将科学家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普罗大众容易接受的文字语言,是我编辑工作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另外,我还要动用大量地图、图表、绘画、摄影照片等要素,综合制造一个选题的内容。在这期间,我希望科学家们能够充分理解我所做的”转化“工作,并对其中出现的”硬伤“及时纠正。

科学家对科普工作的意义

科学家就是光源,科普工作是将光投射成具像的影子。没有光源,哪有影子?

03

媒体人要和科学家做朋友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每天都要找到可以用科学解读话题的人见面|Pixabay

我在感谢各位科学家为广播科普节目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对他们有很多期待与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请科学家建立科普与科研不同的评价标准。简单来说,一个学科的科研工作者,是遵循同一套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开展工作的,科研追求的是统一性;而科普是在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传播效果是衡量科普工作的唯一标准,举个数码照片的像素为例,我认为科研就是追求更多、更准确的像素数值,呈现一张无限逼近于真实的照片,而科普是要让更多人看见这张照片,只要照片里的主角没有错,清晰度足够人眼看清,就没有必要追求超大的分辨率。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传播效果是衡量科普工作的唯一标准|Pixabay

其次,增进双方了解,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媒体和科研是两个相去甚远的行业,双方都对彼此的工作都不了解,难免会在偶然的交集中产生误解,再加之人的性格中存在“由已知了解未知”的思维惯性,很容易出现媒体人和科学家通过仅有的接触就给对方“贴标签”的情况。其实媒体是个很大的概念,不同形态、不同属性及不同层级的媒体工作者业务诉求和水平相差巨大,不能以偏概全,我相信在科研工作者群体中一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始终倡导媒体人要和科学家做朋友,是那种真正意义上“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朋友,科学家可以通过媒体人了解变化万千的社会,了解老百姓对科研的态度与好奇心,保持与社会的同步。反之媒体人可以通过科学家建立完善的科学世界观,认识那套迄今为止改变世界最有效的世界观-科学,再说的大一些,能提前预知人类文明将何去何从,二者的沟通了解对彼此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沟通不畅很容易导致互相“贴标签”|Pixabay

最后,科学家应尝试在科普中找到更多“乐趣”,这里提到的乐趣包括“身心愉悦、成就感”等等。国内现有科研体制对科学家的科普工作没有硬性的规定,这导致部分科学家对于做科普没有动力,这是可以理解的现实情况,但通过我多年的工作实践,我看到不少科研工作中投入科普工作之后,收获了很多肯定和社会影响力,为他们职业生涯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甚至还有一定的物质收益。我提到以上这点的目的是想请在科普门外观望的科学家放下戒心,勇敢的尝试第一步,因为从国家层面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提出“科技创新,一体两翼”的指导精神,从社会应用层面来说,移动互联网搭建了许多平台,打通了更多渠道,让老百姓有机会接触到“真专家、真知识、真科学”。可以说眼下是我国科普事业最好的季节,真心希望各位科学家能有所投入,在实验室做科研,你可能会改变人类的未来,走出实验室做科普,你会立刻改变当下每个人的灵魂。

科学家对科普工作的意义

科学家是有效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元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元素,科普传播平台与方法在其中起到巨大作用。针对科学家做科普需要明说一点,如果科学家不参与科普工作,自然有其他的“伪科学”填补社会大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你可能认为这不是科普,可站在老百姓角度来说,他们对“伪科学”没有分辨能力,自然会接受这些看似是科学的内容,对个体而言“科普”的闭环已经完成。无论是“塑料大米”还是“火烧粉条”,伪科学为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困扰,而这些困扰甚至还会间接传到到科学家身上。如果不想“假李鬼”当道,“真李逵”就得频频现身。

04

果壳需要科学家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科普文章的选题来自很多渠道|Pixabay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选题需要在科学家作者的启发下诞生或逐渐完善。当作者们自己作为研究者发表了优秀的论文或做出了激动人心的新发现,愿意主动跟编辑分享,会是很好的选题来源。中国地质大学的“学术锦鲤”邢立达副教授就充分做到了这一点,每次有重磅论文发表,编辑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充分为内容做准备。读者也由此产生了固定的阅读期待:琥珀里这次又发现了什么新东西?

果壳的大部分选题由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士完成写作。果壳已经在多年的内容生产中积累了规模可观的作者库,覆盖自然科学的各专业学科,社会科学作者库也在逐渐扩大。果壳的不少作者都是业界知名的科学家,科学家的身份是内容专业度的保证。但是大众传播与学术研究不同,我们需要科学家们打破思维惯性,将视角转换到普通读者的位置,用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写作。例如,开头尽量与读者熟知的场景或概念相关,鼓励准确清晰的短句,对读者可能陌生的名词和概念给予解释或转化,以日常逻辑来排布内容顺序等。

当科学家成为网红,科普这事儿就好玩了

我们需要科学家用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写作|Pixabay

果壳还有一类体验式的内容,目前以医学健康为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专业人士,他们只记录自己一段得病、看病的经历。单纯的阐述经历,并不能解决疑问,文章的最后,需要相应专业的医学专家做点评。除了点评,还有一些其它领域的文章需要科学家来审稿,为果壳的科普内容把关。

综合整个流程,希望科学家配合的工作有:选题阶段,希望科学家在做出重要或有趣成果的时候尽早分享给我们;如果科学家参与写作,希望能配合编辑的建议,积极转换视角;对于审稿人和点评专家,则希望以严格的专业标准要求我们的内容,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244144-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平筠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网红”火晶柿子卖断货?!真相亮了:真柿子还在树上…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