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小说”知识 “大写”人情

时间:2019-04-25 09:52:40|来源:人民网|点击量:51865

 近年来,一种作家与学者之间跨界写作的文学潮流业已形成。较之专业作家,学者写小说或许不像专业作家那样富有想象力,但凭借着学术研究积累下来的文学经验,却颇能克服一些既往的艺术成规。譬如在於可训的近作《才女夏娲》中,知识分子的小说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得到了新的开掘,这得益于於可训对“知识”和“人情”等创作因素的深度体察。

《才女夏娲》塑造了一批形色各异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以女博士生夏娲为中心人物,围绕她的学术生涯和爱情故事,在一个复杂的人际网络中,生动再现了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和心路历程。虽然作品中揭示了士林生活的林林总总,但蕴藉其中的情感指向和价值维度,却与常见的知识分子小说大异其趣。

《才女夏娲》虽然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但它并不是圣化或矮化知识分子的作品,而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人情小说。其创作主旨不是为了确认知识分子群体的社会价值,而是以他们的人际交往为线索,试图再现士林生活的世相百态,它也由此成为了一部“小说”知识和“大写”人情的别致之作。

作者将知识书写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承担起一系列复杂的叙事功能的结果:作品里围绕各类知识(主要是文学知识)所展开的描写,既是渲染士林环境,借此推进夏娲身份认同的工具,同时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作品里的知识书写实际上是一个无法省略的叙事环节。围绕中文系博士生夏娲的求学经历,讨论文学知识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等话题,其实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命运变化而设。如果从隐喻的角度来看,小说依据情节所展开的知识书写,恰好对应了夏娲的精神成长历程。夏娲在学术道路上的知识求索,实际上与她浸润于人情世态之内、不断追寻自我价值的精神成长有着密切关联。知识与人情,也由此构成了夏娲精神成长的车之两轮。事实上,每当夏娲卷入学术讨论时,她的灵魂就会在不同知识分子的影响下有所成长。

《才女夏娲》更可观瞻之处,是作者对人情小说这一文学传统的接续。作品中那些喧嚣扰攘的市井生活,不仅让知识分子走出了学术的象牙塔,而且也进一步引领了夏娲的精神成长。从这个角度看,於可训在“小说”知识之外,更是“大写”了一番人情世故。小说的现实主义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细究作品的结构设置,那么就会发现人情与知识其实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比如夏娲对人生的感悟,固然有很多来自文学知识的启迪,但以菜市场那群贩夫走卒为代表的平头百姓,才是调校她人生方向的支柱性力量。

在环境描写之外,於可训的“大写”人情还主要体现为对人际关系网络的书写。突破士林与市井生活的界限,通过展现人物命运交集开掘世相与人心,构成了这部作品最为精华的部分。夏娲就在一个纵横交错的人际网络中,重新调校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作者对这一人际网络的书写,还刻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市民形象:像李大爷的古道热肠、姚明亮母亲的宅心仁厚、农家女大学生的不忘初心。他们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和本能质朴的道德力量,在凸显知识分子软弱性的同时,为夏娲走出人生的困境带来了希望。

从“小说”知识到“大写”人情,於可训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阅历,不仅突破了知识分子小说的叙事模式,而且也在一种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中,重新拓宽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道路。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33-235707-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董华伟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中原人民顽强生命力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