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外宣>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②|蹚出“红绿融合”共富路

时间:2023-12-25 15:16:09|来源:河南日报|点击量:3071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②|蹚出“红绿融合”共富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振杰 李岚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一场降雪让位于太行山深处的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卸下绿装、裹上银装。雪后初霁,山腰的云海氤氲涌动,连接着高山与天际,天、山、雪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②|蹚出“红绿融合”共富路

站在村头的山坡上,望着等待春风唤醒的200多亩连翘,回龙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笑得分外开心:“明年开春就能开花结果了,每亩收入预计超5000元,村民的致富路更宽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回龙村被人调侃为“极贫部落”。“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不少人家农闲季节一日只吃一顿饭,全都困在大山里。”张荣锁忆起过往,忍不住红了眼眶。

1997年开始,张荣锁决定不再“认命”,誓言在硬石上为全村凿开“出路”。最终,历时3年多,一条凝结着村民们汗水和心血的9公里长的“天路”凿通了,结束了大家伙儿肩挑背驮攀爬“天梯”的历史。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②|蹚出“红绿融合”共富路

“你们20多年前来采访时路还在修,还没有通车哩,现在全村已经确定了以红色旅游为主、特色种植为辅的‘红绿融合’发展道路。”张荣锁指着村里的规划图介绍,整村规划设计了“一轴五片区”,“一轴”指以村庄主路为发展中心轴,“五片区”指生态观光体验区、康养民宿区、养生度假区、民宿体验区和综合服务区。

“走,我带你们看看村里新建的民宿。”张荣锁带记者来到了一家名为“大东香居”的民宿。干净的小院里,别致的休闲区和吊椅,显得悠闲又惬意。民宿主人张学臣一见到张荣锁就拉着他的手“报喜”:“今年净挣了10万多元!”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②|蹚出“红绿融合”共富路

作为当年修路时的打洞队队长,看着逐年增长的收入,今年60多岁的张学臣仍然干劲十足。站在墙边开得正艳的腊梅下,他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小院共有25个房间,旺季时一房难求。”

张荣锁插话道:“在路修成的当年,‘五一’假期就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现在村里改造升级的民宿有近20家,但旅游旺季还是满足不了游客需求。”

今年60岁的赵清峰是回龙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当年修路时的会计。“红色故事讲好了,村里的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慕名而来的游客每年不下40万人。”赵清峰接过话茬儿。

赵清峰算了一笔账,每年专门来村里进行红色文化学习的团队就有10多万人,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收入,加上村里的山楂深加工项目和新乡南太行旅游有限公司的租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5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也突破了2万元。

村集体“腰包”鼓起来,村民“红利”多起来。“每月都发米、面、肉等生活用品,过节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8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领到长寿红包。”谈起回龙村的“福利清单”,村民张荣顺说,“还有免费供水和医疗保险,村集体福利涵盖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②|蹚出“红绿融合”共富路

曾经的“乡愁”变成了“乡恋”,不少“出山”的年轻人选择再度“归山”。36岁的王颜芳,回村后成了回龙精神展览馆的讲解员。刚上岗时,她虽然已做了很多“心理建设”,但讲起前人为修路在绝壁上献出年轻生命的悲壮史时,还是忍不住落泪。

“张荣锁书记曾说过,‘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而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当时没出过力,却是这条路最大的受益者。”王颜芳一直在思考,作为年轻人,自己可以为村里做些什么。

“走出大山,是为了反哺大山。”王颜芳期待山里娃一起努力,能在学有所成后建设家乡,让村里更添欢声笑语和烟火气。在她看来,回龙村的故事,仍在继续。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②|蹚出“红绿融合”共富路

在刚刚结束的2023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高峰论坛上,回龙村获评2023年度“全国十大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是我家,山村不比城市差。在党的好政策的助推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说到未来,张荣锁语气中带着兴奋,“到时候再请记者来咱村好好转转,又是一个‘新回龙’。”

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②|蹚出“红绿融合”共富路

河南日报1998年6月17日关于回龙村的报道《回龙村里致富忙》

“三山”今昔说

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

□史晓琪

“家里收入主要靠石材加工,平均每年能挣万元左右。”1998年到回龙村采访,初尝致富甜头的农妇张正兰,笑眯眯的幸福模样令人难忘。

而当时的村党总支书记张荣锁,就已经开始谋划乡亲们越来越宽的致富路:“石材总有开采完的时候,林果业、旅游业应成为山里人永远的财富。”

2023年,本报记者再次走进回龙村,张荣锁当年所绘的蓝图已成现实:以红色旅游为主、特色种植为辅,乡亲们“红绿融合”的致富路越走越宽了。

一切的改变,源自一条出山路的修通。

村里老人都还记得,从1997年冬开始,张荣锁带着党员和民兵,在大山“肚皮上”凿出8公里长的“天路”和1公里长的S形隧道,凿开了村里人的“出路”。他用粗绳把自己吊下百丈悬崖、九死一生测量凿洞位置和隧道坡度的身影,成了群众心里抹不去的记忆。

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那是一心为民的共产党人终生不变的炽热情怀。这种力量,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也可以让美好更加美好、让幸福更加幸福。

(作者为1998年本报“三山行”太行山采风报道组成员)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263-308645-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韩堃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南阳:项目“打头阵” 建强副中心丨全力以赴拼经济·蓄力新动能
  • 下一篇:央媒观豫 | 经济日报关注:鹤壁集聚信创产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