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热点>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河南日报头版聚焦 | 坝道工程医院:破解工程“疑难急险” 铸牢大国“铜墙铁壁”

时间:2023-11-12 16:25:37|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点击量:6918

河南日报头版聚焦 | 坝道工程医院:破解工程“疑难急险” 铸牢大国“铜墙铁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晓东 祁道鹏 摄影 弓华静

在平舆,有这样一家特殊“医院”,它固坝修道、“医”鸣惊人,“云”集全国顶尖专家,“病号”则是发生“病害”的堤坝、桥梁、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它融合打破土木、水利、交通等多行业及学科壁垒,用新工科教育范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以院士专家“最强大脑”助推传统产业精彩蝶变,赋能一域防水创新突围……

近日,记者走进驻马店市平舆县,聚一所高能级创新平台——坝道工程医院,探寻其如何凝聚一流人才团队,打通产学研用“任督二脉”,看创新在此如何向阳生长、蔚然成林。

河南日报头版聚焦 | 坝道工程医院:破解工程“疑难急险” 铸牢大国“铜墙铁壁”

院士专家领衔,为基础工程“把脉问诊”

驾驶一辆三维探地雷达车,选取一段道路开展行驶检测,如果地面以下存在脱空、松散等“病害”,通过电磁波便能很快探察到。

“就像给人做B超一样为道路做‘体检’。如果发现这种路基隐患,我们提出的治疗方案是通过地面精准钻孔,采取高聚物精细注浆实现快速修复。”11月9日,在坝道工程医院平舆综合试验基地,副总工程师潘艳辉一边演示,一边给记者讲道,“这种道路无损检测与非开挖修复技术,是王复明院士团队的独门‘绝技’之一,目前在全国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及市政道路推广应用200多项工程。”

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多年,在潘艳辉看来,我国工程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养护修复任务日益繁重,安全保障与可持续运维面临诸多挑战。“工程基础设施其实也像人一样,有生命,会老化,可能面临疑难急险。”潘艳辉说。

人生病了可以去医院,道路、堤坝、隧道等“大块头”遇见“疑难杂症”如何科学诊治?

针对国内工程基础设施“健康检测、病害诊断、修复加固、应急抢险”这一迫切需求,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提出“工程医院”这一理念。“工程医院”以固坝修道为使命,故取名“坝道”,英文名为“BeSTDR”,意为“工程医院”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汇聚土木、水利、交通等相关行业及学科的国内外高端专家。

“聚焦基础设施病害检测诊断与修复治理,我们设立堤坝与港口码头、隧道地铁与管廊等12个分部,集聚国内外20多名院士、大师及其团队,以特色工程技术为基础设施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坝道工程医院院长助理冯磊告诉记者,多年来,工程医院践行“检测在现场,诊断在云端,专家在全球,服务在身边”的理念,为全国40多项工程类疑难急险提供病害处置及咨询服务——

为驻马店板桥水库重力坝廊道渗漏、京张高铁某车站渗漏、惠州市鹅岭立交桥墩沉降及昆山地下管道渗漏等众多工程疑难病害组织专家会诊,提出“对症施治”方案并得到成功处治。为新疆和田至康西瓦公路康西瓦隧道线路设计、大连新机场人工岛软土地基处理等提供咨询服务。

打造一流科研平台,集聚顶级专家团队,凝练前沿应用课题。以“打通行业学科界限、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汇聚各类优质资源、探索协同共享机制”为发展思路,坝道工程医院正迅速“长大”——

先后成立郑州总院、南方总部、北京总部和73家分院,覆盖全国23个省区市,以河海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高校,中交、中建、中铁装备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参建单位达227家,逐步构建起“跨地区、跨行业、网络化”的“工程医院体系”。

河南日报头版聚焦 | 坝道工程医院:破解工程“疑难急险” 铸牢大国“铜墙铁壁”

打造创新“中场”,破解“中试”瓶颈

不仅立于“云端”,汇聚院士“天团”以“悬壶济世”,坝道工程医院更致力建设“大尺度、综合性”中试基地,开展基础工程原创性、中间性、集成性、示范性全链条系统试验研究,着力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地下深达21米,粮食仓容量3500吨,通过三维可视化数字孪生全息模型进行精准管理、实时监测,轻轻点开“掌上粮仓”APP,“巨无霸”地下粮仓中的温湿度、氧气浓度、虫害等一目了然、可调可控。

在地下生态粮库示范工程旁,冯磊介绍,郑州大学王复明院士团队、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团队、河南工业大学王录民、王振清教授团队等开展了十余年协同攻关,攻克了韧性防水支护、装配式地下粮库建造及智能监控等多项技术难题,在坝道工程医院试验场建成全国首个现代地下生态储粮示范仓。

对比地上粮仓,地下仓储优在何处?冯磊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以存储5万吨粮食为例,运用地下生态粮库占地可节约土地100亩,年节约用电约25万度,避免或减少药物熏蒸以保障粮食品质,且地下储粮存储时间可延长2倍以上,同时降低粮食轮换中的巨大损耗,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研力量。

打通产学研用“任督二脉”,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推广,中试(中间性试验)环节至关重要。

去年4月,黄河实验室坝道工程医院(平舆县)中试基地和河南省地下工程中试基地同时挂牌,成为黄河实验室的重要支撑力量。

“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坝道工程医院试验场二期工程重点建设堤坝安全、河道生态保护、土壤改良与生态农业等试验设施,开展系统性、引领性试验研究”。身兼坝道工程医院和黄河实验室两大“掌门”,王复明介绍,“将借助坝道工程医院在模式、机制和科研资源的探索积累,携手黄河实验室打通创新链上的关键环节,实现资源要素互通共享,不断增强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科学“想象”落地,创新激起涟漪。揭示地下管道灾变机理,探索绿色能量桩和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对5种综合管廊、3种无砟轨道高速铁路等典型结构进行原位试验……聚焦国家基础设施重大需求,坝道工程医院建设多种结构1∶1试验场,为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提供科研试验实体平台。

“大胆创新,容许失败”。引领基础设施行业领域学术及技术发展,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坝道工程医院已成为一个吸附资源、释放动能的“强磁场”,在工程领域引发一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奇妙“聚合反应”。

河南日报头版聚焦 | 坝道工程医院:破解工程“疑难急险” 铸牢大国“铜墙铁壁”

科研式“筑巢引凤”,这是一所不走的工程“科学院”

一头连着大学、院所等科研机构,一头连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坝道工程医院既是出人才、出成果的科研实体,又是出产业、出效益的“孵化器”。

平舆,素有“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之称,全县常年有30多万人从事防水产业。但长期以来,一些防水企业新材料、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相关产业更是面临“大而不优”的困境,如何打破这一僵局?

“创新引领突围,‘含新量’连着‘含金量’。”与坝道工程医院一路之隔,作为平舆防水产业的链主企业,河南蓝翎环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受益颇多,董事长李宏伟感触最深,“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携手‘隔壁’院士团队联合攻关,加速防水领域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仅2022年便推出26种爆款新产品。与坝道工程医院联合申报的‘地下工程柔性防水与韧性支护材料及成套技术’成果,还一举斩获202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蓝翎环科的创新故事,是坝道工程医院“最强大脑”与平舆防水产业精彩碰撞的一个生动缩影。

科技赋能,产业蝶变。如今,在坝道工程医院的加持下,平舆县瞄准打造建筑防水科技创新、材料生产、施工总部和技能培训等四大基地,不断书写着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加速转型的产业传奇。目前,该县建筑防水企业近2000家,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

产学研用一体贯通,不仅支撑当地防水特色产业“佳木成林”,坝道工程医院引进盾构机、TBM掘进机等“大国重器”,建设“水灾变模拟试验设施”等国内外独具特色的“大科学装置”,助推平舆发展科普旅游新型产业,逐步形成“筑巢引凤”“科教强县”乡村振兴“平舆模式”。

聚焦“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迫切需求,坝道工程医院还大力发展工程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汇聚盘活各类实践育人资源,发展新工科教育范式,破解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相脱节的堵点、痛点,潜心培养适应“大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为工程把脉,为人才铺路。”在王复明看来,坝道工程医院搭建“跨行业协同、产科教融合”创新平台,探索构建“全方位开放,国内外共享”运行机制,致力于打破行业及学科壁垒、高校和企业的围墙,打通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科普教育之间的界限,志在服务社会需求、支撑科技创新、培育新型产业和补强育人短板方面塑造新范式、新样板。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以大科学为引领,坝道工程医院正成为令人瞩目的科研高地、人才高地,协同创新迈出铿锵有力的坚实步伐。

河南日报头版聚焦 | 坝道工程医院:破解工程“疑难急险” 铸牢大国“铜墙铁壁”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188-304547-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刘洁琼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冷空气继续发力我国大部气温将创新低 南方阴雨频繁
  • 下一篇:推动省管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河南省“放大招”,首次提出“建立科技创新责任豁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