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热点>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中原大地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一:大别山里幸福一家人

时间:2020-07-08 11:01:07|来源:农民日报|点击量:34839

中原大地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一:大别山里幸福一家人

俯瞰田铺大塆 汪洋 摄

许多年之后,面对田铺大塆,韩光莹就会想起他的红色家史。

田铺大塆,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一个别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村落。田铺大塆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听起来很陌生。但如果你是大别山的英雄儿女,这个名字可能就如雷贯耳了。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村间小路,走进一家家创客小店,了解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在“老家寒舍”民宿店,总书记仔细察看服务设施,同店主韩光莹一家围坐在一起交谈。

韩光莹回忆,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韩光莹的母亲夏世梅今年已是82岁高龄。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能见到总书记,她说:“总书记很和蔼,握着我的手,问多大岁数、身体咋样,了解家庭情况。”

革命战争年代,韩光莹家是一个红色的家庭,爷爷是伤残老红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韩光莹家是一个奋斗的家庭,怀揣梦想,走出大别山;进入新时代以后,韩光莹家是一个圆梦的家庭,响应党的召唤,回乡创业,成为大别山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

红色之家

大别山,横亘神州腹地,古老村落多,红色故事多。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

通过“老家寒舍”客厅墙上的照片和介绍,记者了解到了韩光莹家的红色家史。

韩光莹的爷爷韩家苏生于1905年,1928年参加红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组织上安排他回乡休养,直至去世。韩光莹的三爷爷韩家文,1932年随红军转战川陕,两年后牺牲,年仅19岁。韩光莹的父亲韩文宏是村里的老党员,当过大队会计、公社综合厂厂长。韩光莹的儿子韩建东,从小梦想和太爷爷一样,参军报国,2019年如愿考入军校,立志成长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100多年来,通过四代人的坚守传承,红色家风已成为我家最宝贵的财富。”韩光莹说,“村里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光荣之家’,附近还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落脚点、许世友将军故里,一代代流传下来好多故事。”

大别山是一座丰碑。这里是董必武、陈潭秋等从事建党初期活动的重要基地,这里诞生了红四方面军并成就了鄂豫皖苏区的辉煌。

鼎盛时,以新县为首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口达350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战争年代,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奋斗之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与改革的强大动力分不开。

农村改革之后,韩光莹家吃饱肚子不再是问题,但离富裕还有距离。

1971年出生的韩光莹,兄弟姐妹6人,父亲常年在外忙于工作,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成人。同很多村民一样,韩光莹一度守着绿水青山却找不到饭碗。

怎么办?打工!

1993年,韩光莹高中毕业后便外出务工,第一站来到河南焦作,从事电解铝工作。由于技术熟练,1997年,韩光莹被河南巩义市一家大型电解铝企业高薪挖走,这一干就是14年。

外出务工让韩光莹收获颇丰:一是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娶妻生子,三是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正当生活渐入佳境时,韩光莹失业了。

2011年,韩光莹回到了田铺大塆。那时,韩建东已经10岁。

韩光莹夫妻俩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孩子命运。韩光莹一咬牙,借钱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后来,妻子袁业叶当起了“专职陪读”。

买房之后,韩光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还债,家庭的日常开销也水涨船高。袁业叶靠打零工和做点小生意挣钱补贴家用。

正当韩光莹感到迷茫无助时,政府伸出了援手。新县有关部门通知他去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经过培训,韩光莹获得了专业涉外技能。

在当地政府组织下,2012年初,韩光莹与同伴从北京飞往韩国,开始出国务工生涯。到韩国后,韩光莹主要从事造船产业中的除锈喷漆工作。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对韩国环境不熟悉,韩光莹很不适应,饱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和煎熬。

“在外国打工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有的苦能被别人看到,有的苦只有自己知道,比如思乡之苦。”韩光莹感慨。

为了纾解精神的孤独,韩光莹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后,立即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网络,韩光莹拉近了自己与家乡、亲人的距离。

韩光莹说,韩国的工资比国内高很多。为了多攒点钱,4年没有回过一次国。每月除了买点生活必需品外,其余的工资都汇给妻子,让她还清欠账后存入银行。

去韩国务工4年,韩光莹算了一笔账:扣除各项开销,纯赚4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家里的欠账,手里还结余20多万元。

韩光莹是新县众多出国务工者之一。自1984年以来,在中央和省、市的帮扶下,新县一直把派往国外就业作为为民服务的支柱产业来抓,成立了专门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机构,已累计向韩国、日本等国家输送人才数万人。如今,新县已成功探索出“职业培训+国外就业+回国创业”的新发展模式。

圆梦老家

2016年,韩光莹从韩国回来了。

不少人在问:在韩国务工,一年收入十多万元,为啥要回老家?

韩光莹说,回家理由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家乡的巨变。

转机始于2014年。从网上,韩光莹获知老家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后,新县规划“九镇十八湾”,发展全域旅游。县乡整合资金,为田铺大塆修路排水、清理池塘、建垃圾中转站,打造“创客小镇”。

韩光莹敏锐地意识到,回国创业的机遇来了。

在政府帮助下,韩光莹投入20多万元,对老房进行翻新改造,建成村里第一家民宿——“老家寒舍”。

“老家寒舍”门口有竹、门头挂匾、院内设景。进堂屋,一切如总书记来时的陈设:对面悬一幅“蕉岭烟云图”,下方、两侧是长条案、老桌椅。

韩光莹笑道:“小院、堂屋,体现北方民居的硬朗;斜顶、阁楼,追求南方民居的灵秀。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派文化,在我家融合。”

习总书记来过后,“老家寒舍”成了网红民宿,人气爆棚,旺季时一房难求,年收入达到10万元。在韩光莹的带动下,全村已有20户乡亲开办民宿。为了高效经营民宿,他张罗成立合作社,统一承接订单,登记结算。

因为山美水美,许多游客走进田铺大塆,流连忘返。韩光莹的二嫂曾祥英瞅准商机,开了一家“英子饭店”。曾祥英说,人气旺了,财气自然就来了,节假日每天能挣2000多元!女儿马上辞工,从外地回家,一起创业。

不只是韩家,卖手绣鞋垫的“匠心工坊”等20多家创客店就地取材,各具特色,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19年,田铺大塆接待游客63万人次。

在田铺大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如今,新县挖掘红色遗址遗迹365处,打造旅游精品工程40多个,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未来,我会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抢抓机遇,带领大家把田铺大塆民宿做精做细,做出特色,做成品牌,带动更多乡亲过上小康生活。”韩光莹说。

回望韩氏家族的百年变迁史,我们不禁感慨:他们虽处在大别山深处、社会最基层,却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们用奋斗改变了命运。 本报记者 张培奇 李朝民 范亚旭 王帅杰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188-255141-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胡海洋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工人新村“变身记”
  • 下一篇:央媒观豫 | 河南:大美湿地 润泽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