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热点>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流浪地球》引思考 科学家应该在科普上多花时间

时间:2019-02-27 11:26:25|来源:中国搜索|点击量:40282

 今年春节以来,在《流浪地球》的带动下,全国兴起一股航天热,激发了公众对科学精神、科普教育和商业航天产业的关注。

2月25日,在位于三亚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内,一场关于空间科技创新与商业航天产业协同发展的研讨会正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商业航天企业家、科普教育工作者都提到:科学家应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开展科普工作,科普应提升与公众交流的手段和能力。

科普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或许,你早已用上了北斗,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备受青少年欢迎的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人称“北斗女神”的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徐颖,以《北斗的发展与应用》为题发表演讲,从北斗应用现状、应用方向及未来的北斗系统发展方向等,再次给现场观众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课。

作为一名80后的青年科学家,徐颖近年来积极参加多项科普活动,撰写了关于卫星导航的系列科普文章。

“我们科普很久了,但是类似转基因等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还是和社会大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有关系的。”徐颖说,“科学家做科普往往会被看作是不务正业。但是,我认为,科普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科技管理部门应从制度设计上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让更多人认识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很多时候,科普和谣言的区别就在一线之间。科学家做科普,不仅仅传播科学知识,更多的是传递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严谨、创新、质疑等。”徐颖说,科学普及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和传播者,希望有更多的科学家能多花一点时间跟公众讲解他最了解的那部分知识,让科学跑在谣言前面,避免“谣言满天飞,辟谣跑断腿”的情况。

科普也是一门学问

“北斗和遥感,谁能用一句话讲清楚?”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天梁问道,他之前从事科研工作,如今成为科技管理者。他说,起初自己也不懂该如何用最简单、生动的方式向公众解释诸如“北斗与遥感的区别”的问题。

与会专家认为,国际上很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尤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普推广,做得很有深度,通俗易懂又不失趣味,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差距。

杨天梁称,自己现在已是一名科普爱好者,致力于在科研和科普中间发挥“桥梁”作用。他说,科普也是一门学问。

“科普教育应统筹兼顾科学性和通俗性。”科技日报社总编辑刘亚东认为,国家把科普工作和科技创新提到同等重要位置,是非常具有远见的。

未来科普应是沉浸式的

科普推动航天产业发展,航天科普是商业航天一部分。不久前,先后宣布开启建设的海南省三亚未来科技馆和文昌国际航天城建设项目,都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正如各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样,海南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是正当其时。

商业航天产业,有创新的要求也有科普的内涵。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原记者白瑞雪,以资深媒体人的敏锐视角感受到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价值空间,随着职业转型,她选择自主创业,成立了专业从事航天科学教育与应用推广的科技公司。

白瑞雪在谈及科普教育及航天延伸产品时说,公众与航天的关系,已经从围观者,发展到参与者、体验者,甚至客观评价者。航天文化传播和教育内容方面,已经从过去单一的情感共鸣,发展到了包括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在内的多元体验。

公众理解航天仍然有一些障碍。科普工作要做到从“专业术语”到“公众语言”的转化,中国航天传播应从品牌、文化、专业人士、产业化等方面进行提升。白瑞雪认为,科学和人文怎么结合,决定了传播的效果。让航天与文化相结合,让航天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未来的科普产业,应该是沉浸式体验的产业。

2019年春节前后,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遭遇雪灾。截至2月19日,全州2.1万头牲畜死亡。高原的野生动物,比如岩羊、白唇鹿等野生有蹄类也出现死亡。

于是,当地的牧民们自发背草料上山,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民间环保机构和慈善基金会继而跟进,筹资支持救助行动。当地政府直接调运草饲料,在野生动物集中的公路沿线设置投喂点。此举被传播后,很多人点赞。

但是,也引起了争论。有动物生态学专家认为这种补饲大可不必,补饲对种群的保护作用非常小,还有可能带给种群灾难。有人认为这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是一种友爱精神。

2月26日,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观点并不矛盾。

一次灾难会淘汰不适应的个体

“人与野生动物处在同一个地球的同一时代,人的进化速度与野生动物的进化速度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只不过人类在学会了使用工具后,占有了更多的资源,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似乎已成为了地球的统治者。其实人是过度夸大了自身的能力,错误地低估了其它生物的命运进程。”冉景丞说。

工业文明以来,物质空前丰富,资源被空前地消耗,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速度是自然本身适应演化速度的成百上千倍。

“大自然有大自然的生态伦理,某一种生物多了就会被削减,或者疾病,或者争斗,或者灾害,总有一条途径控制着种群。个体有强有弱,在进化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进行着竞争、适应、淘汰、建立等一系列过程,一次灾难可能会淘汰多数不适应的个体,让种群的遗传资源更适应环境、更健康,这就是自然灾害的能力。正是这种自然灾害给物种进化的动力,这也是适者生存的硬逻辑。”冉景丞说。

补饲放生最多算得上是小善

有些物种确实是在人的影响下短时间内消失了,比如华南虎。

“但真正的灭亡原因不仅仅是直接的猎杀,还包括环境的改变,山林中的野生动物都被捕捉了,老虎没有了食物,不得不集体攻击家畜和村庄,换来更加严酷的打击,最后走向消亡。”冉景丞说。

动物的进化速度永远跟不上人类带来的环境改变的速度。

“每一次的进化成功都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也许是整个种群接近灭绝,也许是群落中只留下了个别种群。”冉景丞说,如果不停止对环境的破坏,一切善举都是徒劳的,最后的结局都是可悲的。我们可以救助那些受困的食草动物,但有几人能做得到割肉饲虎?我们看得见的毕竟是少数,那些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甚至两栖类、爬行类、鸟类,有多少在受到威胁我们根本不知。

“不管是补饲也好,放生也好,这些都是临时性的救助,最多算得上是小善。而真正的大善应该是对环境友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尽量留足自然的空间,这些才能真正延缓环境的恶化,延缓野生动物的消亡,同样也是为人类的生存留足空间。”冉景丞强调。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188-231638-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杨丽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沪深两市大幅跳空高开
  • 下一篇:央媒观豫 | 河南:大美湿地 润泽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