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融媒宣传下载
您当前所在位置:驻马店广视网>健康>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机

3岁前的记忆去哪儿了?

时间:2022-03-03 08:47:00|来源:新华日报|点击量:20640

3岁前的记忆去哪儿了?“丢失的童年”原是大脑有意为之

你最初的记忆留在什么时候?记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也是影响人的性格和三观的重要因素。然而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多数人记不清婴儿期发生的任何事情,直到3岁以后才开始逐渐拥有记忆。3岁以前的记忆究竟去了哪儿?为什么人们会完全想不起来?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童年失忆症”。

□本报记者 王甜 叶真

童年失忆症:从精神分析学到认知神经科学

“所谓童年失忆症,就是当人们在回忆小时候的事件时,完全无法想起任何清楚、完整的细节,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童年失忆症’。”江苏省心理学会认知神经科学专委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薛松介绍,此现象最早由100多年前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来发现失忆的年龄边界普遍处在3-4岁之间,绝大多数人都想不起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大脑并非是忘记了这些事,而是把早期的这些记忆存进了大脑的一个地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薛松解释,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孩童脑中对父母的性别印象,以及孩童成长期自身的侵略性性格被父母压抑后,就会出现童年失忆症。“成年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催眠等方式唤醒被压抑的童年记忆。”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未成熟的大脑”理论逐渐代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成为主流。“孩子3岁前,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尤其是海马区和前额叶区域,这些脑区还不能很好地去实现情景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江苏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主治中医师李昀泽解释,海马体和内侧颞叶是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由于大脑未发育成熟,无论是记忆的形成还是记忆的提取过程,婴幼儿都会有较大的生理障碍。”

此外,记忆的载体——位于神经细胞上的突触会在人出生后经历先急剧增加再逐渐减少的过程。“人类学习和记忆过程主要通过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来实现,小婴儿出生时脑内有1000亿个神经元,到了某个时期,大脑就会进行自发的突触修剪活动,不常用到的神经元连接就会被大量修剪掉,而储存在这其中的记忆,也会随之消失不见。”李昀泽说,大脑内的很多信息就在突触减少的过程中遗失了。

还有研究认为,人之所以没有3岁前的记忆是因为脑神经细胞数量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海马区的细胞数量增长尤其明显。“在人出生后的头几年里,这部分细胞的增长和生长速度都是最快的,它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递减。正是出生后不断生长的这些脑细胞替代了原来的细胞,导致了人类3岁前记忆的消失。”薛松解释。

记忆之源——自我意识与客观世界

要记得“我之前经历了些什么”,至少也得发展出“自我”这个概念和“从前”这种时间感,而这些都不是生而知之。

“我们所说的记忆跟我们的意识有着莫大的关系,而在哲学中,意识就是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薛松解释,意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客观事物的存在,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就更不可能产生记忆。因此,没有客观世界的人就不会产生自我意识,也就更不会产生相关记忆,这就表明人的意识既离不开大脑的活动,同时也离不开外界环境的刺激。

那么,人类记不起3岁之前的事和意识有什么独特的关联吗?研究表明:人类记不起3岁之前的事,可能是因为大脑中自我意识尚未出现,因此并不会记住一些客观环境。

18个月之前的人类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科学家们为了印证这个论点做出了著名的“镜子试验”。科学家们找来一些动物,让它们出现在镜子面前,如果它们能知道镜子里的物体是自己,则说明它们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结果小部分的动物通过了试验。

然而如果将试验目标换成一个不足18个月的婴幼儿,结果会是怎样呢?

实验者首先在婴儿自己可以看到的地方做一个标记(比如在脸上涂抹色块),隔一天之后再把婴儿放在镜子面前,如果婴儿有意根据镜子里的标记去寻找自己身上的标记,则说明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结果,婴儿没有据此去找自己身上的标记,这个实验也表明18个月以前的婴幼儿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所以他们自然不会去记住自己所处的各种环境。”

而那些通过镜子试验的动物为什么没能发展成为更高级的物种?这是因为它们缺乏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这就是语言和时间的观念。对于成人而言,正常的记忆是以语言的形式编码、记录、储存在大脑深处。“3岁前的孩子还不会说话,没有完整的语言表达形式,储存在大脑深处的记忆形式基本上就是婴儿期语言。”薛松说,孩子逐渐学会说话和正确的表达方式后,语言表达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记忆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因此对于婴儿期的记忆,通过现有的记忆形式很难提取。”也就是说,人类早期在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锻炼时,也不具备较为完善的语言能力和时间观念,自然也无法较为全面地认识周围的环境,也就无法对周围环境产生记忆。

最初的记忆并未消失,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虽然人们会遗忘3岁之前的大多数事情,但是重大事件,或是产生深刻印象的感受,人们还是会有一些印象,比如搬家、或者受到了严重伤害。”李昀泽举例。此外,孩子在没有识字和说话之前,大脑对图片、颜色和气味等更加敏感,因此与颜色、图片、气味相关的记忆可能保留。

2016年一项发表在《NatureNeuroscience》上的研究显示,我们最初的那些回忆其实一直有迹可循,“这项研究表明,大脑在记忆存储上没有问题,只是不能对那些记忆进行正确提取,但是只需要加以合适的刺激,就可以实现对其重新提取。”李昀泽说。类似站立、走路、奔跑、拥抱这些机械性、程序化的动作,一旦在记忆中成型,就能自发进行,不再需要意识的努力,且终生不会忘记。而强烈的感受性记忆如极度温暖、极度快乐、极度害怕、极度悲伤……有强烈情绪参与的事情,被孩子记住的概率更大。

“其中,恐惧的情绪往往会强过快乐。研究发现,痛苦的孩子前海马网络的功能连接减少,而前海马网络的功能连接强度与视觉记忆能力呈正相关。童年的逆境经历降低了前海马网络的功能连接,进而导致记忆功能下降。”因此,李昀泽认为,让初来乍到的婴幼儿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和内在的安全感很重要,这需要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回应。“在宝宝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孩子需要父母温柔的声音、妈妈拥抱时的味道、甚至肌肤触摸的感觉,这样能产生一种熟悉和愉悦的感受。”

尽管外显记忆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忘得一干二净,但是那些无法被提取的内隐记忆却一直都留存在大脑中。

孩子在婴儿时期学会的基本生存技能不会被遗忘,父母在孩子哭泣时给予的拥抱和安抚、来自外界的鼓励和接纳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他们会记住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值得探索的,父母的关爱是无条件的、值得信赖的。”薛松表示,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保留童年时外界所给予的一切温暖痕迹,长成一个乐观、坚韧、镇定的大人。

原来我们身上的镇定、好奇、乐观、坚韧,并不是生来就如此。还有那些能和朋友一起欢笑,能跟伴侣亲密相处的能力,有一部分,其实要归功于最初的日子所遗留下来的记忆。即使说不出当初的故事,但我们的神经回路也依然记得。在那段被我们遗忘的时光里,有人曾经,深爱过我们。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zmdtvw.cn/showinfo-108-272173-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 责任编辑 / 詹云清

  • 审核 / 李俊杰 刘晓明
  • 终审 / 平筠
  • 上一篇:新疆首例使用机器人辅助冠心病介入手术完成
  • 下一篇:除了鸡蛋,其他蛋制品的营养你了解吗?